100%

  ●日本访书志卷十二

  ○《楚辞章句》十七卷(明隆庆辛未刊本)

  首王世贞序,次目录,次本传,次班固序,次刘勰《辨骚》,目录后题“隆庆辛未岁豫章夫容馆宋版重雕”。一卷后题“姑苏钱世杰写,章芝刻”。按此本与明无名氏翻宋本体式相合,唯彼缺宋讳,此不缺讳。又四周双边,当为重写,并非影抚。然字体方正而清爽,犹与宋刻为近。首行题“《楚辞》卷之一”,次行题“汉刘向编集”,三行题“王逸章句”。然则明刻别本题“校书郎王逸章句”者,特据《隋志》改题,未必旧本如此也。又按:晁公武《读书志》称王逸续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今此本班序不入卷中。又公武始以《本传》冠首,则知此本编次出于公武之后。然《楚辞》莫古于是本。嘉庆间大雅堂虽重刻是本,而草率殊甚。近日武昌书局重刻洪氏《补注》及朱子《集注》,而此本传世颇罕,亦缺事也。

  ○《古钞文选》一卷(卷子本)

  此即日本森立之《访古志》所载温故堂藏本也。后为立之所得,余复从立之得之。《访古志》云:“现存第一卷一轴”,首有显庆三年李善《上文选注表》,(今善本、六臣本皆以昭明太子序居首,李善及五臣《表》次之,皆非也。)次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序》。序后接本文,题“《文选》卷第一《赋》甲”,次行京师上,班孟坚《两都赋》二首并序,张平子《西京赋》一首。界长七寸五分,幅一寸,每行十三字。卷末隔一行题:“《文选》卷第一。(《西京赋》即接《东京赋》之后,不别为卷。)不记书写年月,卷中朱墨点校颇密,标记旁注及背记所引有陆善经、善本、五臣本、《音决钞》、《集注》诸书及‘今按’云云。考其字体墨光,当是五百许年前钞本,此本无注文,而首冠李善序,盖即就李本单录出者。”守敬按:此一一与森说合,然谓其就李本单录出者,则非也。今细按之,此本若就李本所出,李本已分《西京》为二卷,则录之者必亦二卷。今合三《赋》为一卷,仍昭明之旧,未必钞胥者讲求古式如此。《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标记云:“善本‘秦阿’无‘房’字,五臣本‘秦阿房’,或本又有‘房’字”。今以善本、五臣本合校此本,此不从善本出之切证也。又篇中文字固多与善本相合,然亦有绝不与善本合者。(善之学识精博,迥非五臣所及,五臣又后于善注,更经传钞,宜其多谬也。)《西都赋》无“泉流之隈,汧涌其西”八字,与《后汉书》合,与陈少章说合。“度宏规而大起”,王怀祖谓善本作“庆”,今善本作“度”者,以五臣乱之,其说是也。此本作“度”,与《后汉书》合,亦见其非从善本出也。“平原赤土,勇士奋厉”标记云:“此二字陆有之,又鹿本有之,师说无‘土’、‘奋’字,五臣无此二字。”按:今善本亦无此二字。《东都赋》“乃动大路”不作“大辂”,与两本皆不合。“其诗曰”下,即接“于昭明堂”云云。其《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各题,皆在各诗之后,与《三百篇》古式同。今各本题皆在诗前,非也。各本有“嘉祥阜兮集皇都”,此本无此句,与《后汉书》合。《西京赋》“缭亘绵联”,标注云:“本注,‘缭亘,犹绕了也。’臣善曰:‘亘’当为‘垣’。”然则薛注本作“缭亘”,善注本始为“缭垣”,此本作“亘”,又足见其本在善未注之前也。“衍地络”,标记云:“‘■〈扌衍〉’,陆曰:‘臣善,以善反,申布也’。”又记云:“‘衍’,五臣作‘之舒布也’。”按《集韵》:“■〈扌衍〉”,申布也。则善本作“■〈扌衍〉”,五臣作“衍”,此与五臣合。今善本作“衍”,非也。“独俭啬以偓促”,今各本作“龌龊”,皆不相符。盖日本钞古书,往往载后来之笺注、序文,如《孝经》本是明皇初注本,而载元行冲《孝经疏序》。其他经书经注本,又往往载孔颖达之疏于栏格上,盖为便于讲读也。钞此本者固原于未注本,而善注本已通行,故亦以冠之也。

  ○古钞《文选》残本二十卷

  古钞无注《文选》三十卷,缺一、二、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七、十八十卷,存二十卷。《文选》本三十卷,李善注分为六十卷。五臣注仍三十卷。自后蜀母昭裔刻《五臣注》三十卷,北宋刻善注合于五臣,其卷则从善注。两本所据之本多不相合,虽略注异同,亦时多漏误。逮尤延之刻《善注》,又从五臣本抽出。故两本互乱之处,遂不能理,其详已见鄱阳胡氏之《考异》。此无注三十卷本,盖从古钞卷子本出,并非从五臣、善注本略出。何以知其然?若从《善注》出,必仍六十卷。若从《五臣》出,其中文字必与《五臣》合。今细校之,乃同《善注》者十之七、八,同《五臣》十之二、三,亦有绝不与二本相同,而为王怀祖、顾千里诸人所揣测者。又有绝佳之处,为治“选学”者共未觉,而一经考证,旷若发矇者。盖日本所得中土古籍,自《五经》外,即以《文选》为首重,故其国唐代曾立“《文选》博士”。(见其国《类聚国史》。)今古钞卷子残卷,往往存收藏家。(余亦得二卷。)此本颇有虫蚀,相其纸质、字体,当在元明间。旁注倭文,又校其异同。其作“扌”者,谓摺叠本,即摺字之半,指宋刻本也。其作“亻”者,即作字之半,皆校者之省文,与卷子本《左传》同其款式。则首行题“《文选》卷第五”,旁注“《赋》戊”,下题“梁昭明太子撰。”以下一卷子目与善本合,五臣本每卷不列子目,而以总目居前,非古式也。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字大如钱,必从古卷抽出也。今中土单行善注原本已不可得,尚何论崇贤以前。其中,土、俗字不堪缕举,然正惟其如此,可以深信其为六朝之遗。今为出其异同,(别详。)世有深识之士,为之疏证,当又为治“选学”者重增一公案也。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宋椠本)

  宋尤延之校刊本,缺第一至第十二卷,即鄱阳胡刻祖本也。唐代《文选李善注》及《五臣注》并各自单行,故所据萧选正本亦有异同。至五代孟蜀毋昭裔始以《文选》刊板,《传》记虽未言何本上木,然可知为五臣本。按今行袁刻六臣本于李善《表》后有国子监准敕节文,云:“《五臣注文选》传行已久,窃见李善《文选》援引赅赡,典故分明,若许雕印,必大段流布。欲乞差国子监说书官员校定净本后,钞写板本,更切对读,后上板就三馆雕造。”云云。据此可见善注初无刊本。此云“校定净本后钞写板本”,是净写善注,又钞写五臣板本合刊之证。唯不著年月,故自来著录家有北宋《六臣文选》、(即袁氏所原之裴本是也。)北宋《五臣文选》,(即钱遵王所收之三十卷本是也,见《读书敏求记》。)而绝无有北宋《善注文选》者。良由善注自合五臣本后,人间钞写卷轴本尽亡,故四明、赣上虽有刊本,当在南宋之初。皆从六臣本抽出《善注》。故尤氏病其有裁节语句之弊。然以五臣混《善注》之弊,亦未能尽除。(详见胡刻《文选考异》。)元时张伯颜刊《善注》,则更多增入五臣注本。明代弘治间,唐藩刊本、嘉靖间汪谅刊本、崇祯间毛氏汲古阁刊本,又皆以张本为原,而递多谬误。(各本余皆有之。)国朝嘉庆间,吴中黄荛圃始得尤氏宋本闻于世,鄱阳胡氏倩元和顾涧薲影摹重刻,论者谓与原本豪发不爽。余从日本访得尤氏原本照之,乃知原书笔力峻拔,胡刻虽佳,未能似之也。此本后有尤延之、袁说友、计衡三跋,胡刻本只有尤跋,袁跋则从陆敕先校本载于《考异》后,然亦损末二十馀字。此则袁跋全存,计跋稍有缺烂,犹为可读。余尝拟以胡刻本通校一过,顾卒卒未暇;会章君硕卿酷爱此书,欲见推让,乃随手抽第十三卷对勘。如《风赋》,“激飏熛怒”,“熛”误作“漂”;又“滔齰嗽获”注,“中风口动之貌”,胡本“口”上挤一“人”字,《考异》亦以为误,此本并无“人”字,不知胡本何以误增。以斯而例,则胡本亦未可尽据。又原本俗字,胡本多改刊。原本中缝下有刻工人姓名,胡氏本则尽刊削,是皆足资考证者。余在日本时,见枫山官库藏宋赣州刊本,又见足利所藏宋本,又得日本庆长活字重刊绍兴本及朝鲜活字本,皆六臣本。余以诸本校胡氏本,彼此互节善注,即四明、赣上所由出,乃知延之当日刻此书,兼收众本之长;各本皆误,始以书传校改。胡氏勘尤本,仅据袁本、茶陵本凡二本,与尤本不同者,皆以为尤氏校改,此亦臆度之辞。如《西都赋》“除太常掌故”,袁本、茶陵本并作“固”,尤作“故”。《考异》谓尤氏校改,不知绍兴本、朝鲜本及翻刻茶陵本并作“故”,非尤氏冯臆也。

  ○《文选》六十卷(宋椠,枫山官库本)

  六臣《文选》,枫山官库藏。首《李善文选注表》,《表》后无国子监牒文,次吕延祚《表》,次昭明太子《序》。有目录一卷。首题“《文选》卷第一”,次行题“梁昭明太子撰”,第三行题“唐李善注”,第四行、五行题“唐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第六行“《赋》甲下”有善注。每半板九行,行十五字,注行二十字。大板大字。无刊刻年月,中缺“弘”、“竟”、“让”、“徵”、“敬”、“贞”、“玄”、“桓”、“殷”、“构”等字,盖南宋刻本。板心有刻工人姓名。第一卷末记“州学司书萧鹏校对,乡贡进士李大成校勘,左从政郎充赣州州学教授张之纲覆校”。第十八卷末记“州学斋长吴极校对,左迪功郎新昭州平乐县尉兼主簿严兴文校勘,左迪功郎赣州石城县尉主管学事权左司理萧倬”。第二十六卷末记“左迪功郎新永州零陆县主簿李汝明覆校”。各卷所记互异,又有刘格非、陈裂邹、郭礼等名;而题“张之纲、萧鹏校正”者居多,盖赣州州学本也。书中善注居前,五臣居后。今以袁褧本校之,凡五臣所引书与善注复者则删之;其不复而义意浅者亦多删之。其善注往往校袁本为备。盖袁本以五臣为主,故于善注多削其繁文。此以善注为主,故于五臣多删其枝叶也。又其中凡善注之发凡、起例者,皆作阴文白字,如《两都赋序》“福应尤盛”下,善注“然文虽出彼”以下十九字作阴文;又“以备制度”下,善注“诸释义”至“类此”二十字亦作阴文,此当有所承。按:善注单行之本久佚,余疑袁氏刊本即从此本录出。若元茶陵陈仁子刊六臣本及明吴勉学刊六臣本,虽亦善注居前,而又多所删节改窜,更不足据。顾涧滨为鄱阳胡氏重刊袁本,仅据茶陵本勘对,而未得见此本也。

  ○《文馆词林》十四卷(刻入《古逸丛书》)

  先是日本文化中林述斋刻《逸存从书》,收《文馆词林》四卷,中土惊为秘笈。及余东来,见森立之《访古志》所载,又有溢出此四卷之外者六卷。因据以踪迹之,则又溢出于《访古志》之外者九卷。除林氏已刻之四卷及第三百四十八之马融《广成颂》,馀十四卷今星使黎公尽以付之梓人。其大字疏行者,系小岛尚质从原本摹出;其小字密行者,则传钞本也。中间不无夺文坏字,览者当自得之。阮文达据《唐会要》“垂拱二年,于《文馆词林》内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新罗国王。”因谓“当时颁赐属国之本,原非足册。”今考藤原佐世《见在书目》有《文馆词林》一千卷。又源顺《倭名类聚钞序》云“《文馆词林》一百袟”。则彼国所得,实为足本。今校其所存各卷,门类繁多,不尽规诫之辞。且第六百六十五卷后有“仪凤二年书手李神福写”字样,是更在垂拱以前,其非删节之本无疑。余按:宋太平兴国中,辑《文苑英华》,收罗至博,而此书不见采录,故《崇文总目》仅载《文馆词林弹事》四卷。《宋史·艺文志》仅载《文馆词林诗》一卷,是皆零残之遗。若其全书,则已为北宋人所不见。(《通志略》载《文馆词林》一千卷,仅据《唐志》入录,实未见原书。)此十四卷中,虽略有见于史书、《文选》及本集者,而其不传者十居八、九,可不谓希世珍乎?刻成后,柏木政矩复贻目录一纸,据称是嘉永间小林辰所访,通计其国尚存三十卷。至今有存于浅草文库者,有存于西京大觉寺者,皆不易传录,故今附刻其目以俟后之人焉。

  小林辰所得元禄间钞本《文馆词林》目录

  卷一百五十二(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一百五十六(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一百五十七(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一百五十八(卷首原本柏木探古藏,卷尾铃木真年所藏影钞本。)

  卷一百六十(西京大觉寺影钞本。)

  卷三百三十八(未详所在。)

  卷三百四十六(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元禄缩写本。)

  卷三百四十七(西京大觉寺影钞本。)

  卷三百四十八(卷首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卷尾原本摄津国胜福寺所藏。马融《广成颂》一首,见《本传》。)

  卷四百一十四(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二(铃木真年所藏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三(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五(未详所在。)

  卷四百五十七(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九(卷首铃木真年所藏影钞本,卷尾小岛所藏影钞本,合此两本为完卷。又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五百七(原本柏木探古藏。存“玺书”廿七行,残缺甚。)

  卷六百五十五(未详所在。)

  卷六百六十二(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六十四(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六十五(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又西京大觉寺摸刻数叶。)

  卷六百六十六(原本藏高野山古寺罹火。)卷六百六十七(原本未详所在。)

  卷六百六十八(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六十九(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六百七十(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六百九十一(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铃木真年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六百九十三(未详所在。)

  卷六百九十五(原本摄津国胜福寺所藏。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九十九(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铃木真年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名未详残简(西京大觉寺影钞本,此卷现存自后梁萧攸《让侍中表》至后梁沈君攸《为安成王让加侍中表》,凡三首。)

  ○《文馆词林》六卷(钞本,成都杨氏重刊)

  日本文化中刻《佚存丛书》中有《文馆词林》四卷。及守敬东渡,又访得十四卷,刻于《古逸丛书》,并得柏木政矩目录一纸,称是嘉永间小林辰所访,通计其国尚存三十卷。有存于浅草文库者,有存于西京大觉寺者,皆不易传录,守敬并刻此目以待搜访。及《古逸丛书》已成,余差满将归,晤博物馆书记官町田久成,言浅草文库所藏彼曾见之,余托传钞,乃得三百五十二、三百四十六、四百一十四、六百六十五(此卷原刻不全,此足本。)六百六十九,共计五卷。其第三百四十六卷后有“校书殿写,弘仁十四年岁次癸卯二月为冷然院书”。考冷然院为日本古藏书官库,藤原佐世《见在书目》即据冷然院所藏编载。弘仁为彼国嵯峨天皇年号,其十四年当中国唐穆宗长庆三年,足知其根源之古。又有“宝永元年甲申四月十五日写”,则又其传钞之年月也,当我朝康熙四十三年。其书屡经传钞,伪误颇多,乃携之归。凡见于史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引者,悉为比勘,其无可参证者阙焉。吾宗葆初大令见而爱之,并为是正文字,精写而刻之。合之《佚存》、《古逸》所载,共得二十有三卷。其三百四十八之马融《广成颂》以已见融本传,及柏木政矩所藏五百七卷,只存目录,故皆不复汇入。又有卷名未详残简在西京大觉寺。其馀三百三十八、四百五十五、六百五十五、六百九十三凡四卷,柏木政矩《目录》已云“未详所在”,附记于此,以俟后之人续访焉。

  ○《河岳英灵集》三卷(元刊本)

  首自序,题“《河岳英灵集》”,下题“唐丹阳进士殷璠”序,后别有《集论》一篇。目录前有木记云:“切见诗之流传于世多矣,若唐之《河岳英灵》、《中兴间气》则世所罕见焉。本堂今得此本,编次既当,批摘又真,诗中无价宝也。敬录诸梓,与朋友共之。四远诗坛,幸垂藻鉴,谨启。”盖麻沙坊本也。按此书唐、宋《志》并二卷,《崇文总目》一卷,《书录解题》二卷,此本序文亦只二卷。而书实分上、中、下三卷,与毛氏汲古阁刊本同,当是后人所分。汲古本多有“以本集《国秀集》校刊”语,此本无之。(按日本僧空海《文境秘府论》引此序作三十五人,二百七十五首。《文苑英华》所载序文亦云三十五人,一百七十首。)“一”当“二”字误。至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二十四人,二百三十四首。此本序及毛本序皆同,而实数之只二百二十八首,当是北宋已有佚脱,故《崇文总目》只一卷。今虽分三卷,而人数、诗数皆减,又非陈振孙所见本也。至其序文之首《文镜秘府论》、《文苑英华》皆多一百零四字,此本与毛本皆缺。《集论》一篇,毛本不载。《文镜秘府论》亦有之,今并录于左。

  或曰: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后相效著述者十有馀家,咸自尽善高听之士,或未全许;且大同至于天宝,把笔者近千人,除势要及贿赂,中间灼然可上者,五分无二,岂得逢诗辄纂,往往盈帙。盖身后立节,当无诡随,其应铨简不精,玉石相混,致令众口谤铄,为知音所痛,(下接“夫文有”云云。)

  《集论》

  昔伶伦造律,盖为文章之本也。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宁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焉。孔圣删《诗》,非代议所及。自汉魏至于晋宋,高唱者千馀人,然观其乐府,犹时有小失。齐、梁、陈、隋,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纵不拈缀,未为深缺。即“罗衣何飘飘,长裾随风还”,雅调仍在,况其他句乎!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而沈生虽怪,曹、王曾无先觉,隐侯去之更远。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惑。

  ○《唐诗极玄集》二卷(元刊本)

  首题“《唐诗极玄集》,唐谏议大夫姚合纂,宋白石先生姜夔点。”目录后有姚武功自题云:“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凡廿一人,共百首。(夹注:今校诸本皆阙一首。)又有姜尧章云:“唐人诗措辞妥帖,用意精切,或讥其卑下,非也。当以唐人观之。”又云:“吾所不加点者,亦非后世所能到。”再后建阳蒋易序云云。(蒋易有《皇元风雅》诗选。)卷内诗多用密点,与吕东莱《古文关键》、楼钥《崇古文诀》体裁又不同。其以本集《中兴集》互校,与汲古阁刊本同,而字句则往往胜之。如祖咏《夕次圃田店》“中夜渡京水”,毛本作“泾水”。按:圃田安得有泾水?阎百诗已议之。钱起《送弹琴李长史赴洪洲》、“皆添白发声”,毛本作“白雪”,何义门校《中兴间气集》云:“《极玄》、善本作‘白发’,若作‘白雪’,则与上‘复’字不相应。大抵不学者因弹琴而妄改之。”《送元盛归潜山》注云:“《中兴集》作‘送元晟’”云云。毛本题与注并作“元晟”,谬矣。其他皆与《唐诗纪事》所引合。据毛氏跋,亦称有武功自题,而所刻本乃删之,何耶?又称“向传姜白石点本最善,竟不行于世,近刊挂空名于简端。”是毛氏所见本只有白石名而无点;若有点,安得谓之空名?况其所点,皆矜慎不苟,绝非坊贾所能。若以为无评品语而疑之,则浅之乎视白石矣。《爱日精庐藏书志》所载秦酉严手钞本,即从此出也。日本文政八年有翻刻本。

  ○《中兴间气集》二卷(何义门校本)

  何义门校旧钞本,不知何时流入日本,此日本人以汲古阁本过录者。所选诗凡二十六人,共一百三十二首。以毛本校之,或次第异,(“张南史”毛本在末,此本在“姚伦”前。)或多寡异,(戴叔伦二首,毛本八首。章八元二首,毛本一首。朱湾八首,毛本七首。)或题同而诗异,(钱起《送温逸人》。)或诗与题皆异,(李嘉祐《送徒弟录事参军》,毛本则为《和苗员外秋夜省直》。)至于字句之异,尤不胜举。又毛本阙张众甫、章八元、戴叔伦、孟云卿、刘湾五人评语,此本皆在焉。唐人总集传世本少,又为后人所乱,今日并毛本不易得,则此本尤当急为传布者。十年前闻章硕卿言,义门校本近有刻者,乃至今仍未得见,因复录义门诸题识于后。

  此集所录诗格卑浅,殊未厌心,殆出一时传咏,不见全集故耳。若云全昧别裁,则如“古调独推孟云卿为著”,《格律异六论》及《谱》三篇,此中亦有深工。后之愦愦者,乌足语此!

  康熙戊戌十月望,以事往南海淀,借宿蒋西谷寓舍,架上有抄本唐《中兴间气集》、《极玄集》一册,视其行数、字数,似从宋雕影写。问之,乃述古堂故书也。因借归呵冻是正,遂成善本,馀儿他日其珍惜之。或更倩善书者重录,尤不负老子一再勘以贻尔曹之意也。焯记。

  《中兴间气集》仲友长史曾云,家有元人旧刻。他时见仲友访求精校之。丁丑皋月承匡塾中雨窗书。焯。

  是册盖义门评校秘本。壬寅夏,余弟亮直自京师归,余得其本渡此。亡何,而先生凶问至矣。读书种子已绝,岂不哀哉!

  ○《箧中集》一卷(旧钞本)

  是书有汲古阁刊本,多伪误。如开篇序云“元结作《箧中集》成,或问曰”,毛本脱“或”字。(《文苑英华》脱“成”字。)“若令方直之士”,毛本“令”误“今”。尤谬者,“乾元三年”,“元”作“之”。岂毛氏刻成,竟未寓目耶?至于卷中亦多不合,如沈千运“岂非林园主”,毛本作“岂知”。“前路渐欲少”,毛本“前”作“别”。“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毛本“命”作“志”,“淑”作“激”。“草草门巷喧”,毛本作“草萆”。孟云卿“心忧转颠倒”,毛本“转”作“梦”。元季川“丹砂发清蕖”,毛本作“渠”。“人无第舍期”,毛本“第”作“茅”。皆以此本为胜。按:王荆公《百家诗选》六卷全收此集。以此本校之多合,知其原于北宋本也。《提要》称沈千运《寄秘书十四兄》一首,较《河岳英灵集》所载为胜。按:此诗是王季友《寄韦子春》,毛本亦同。《河岳集》题虽称“秘书十四兄”,而亦为王季友诗,何不细检,乃以属沈千运也?

  ●日本访书志卷十三

  ○《文镜秘府论》六卷(古钞本)

  首题“金刚峰寺禅念沙门遍照金刚撰”。遍照金刚即空海也。空海为日本高僧,尝入唐求法,能书能文,著有《性灵集》。今日本所用假字,即空海创造。此书盖为诗文声病而作,汇集沈隐侯、刘善、刘滔、僧皎然、元兢及王氏、崔氏之说,今传世唯皎然之书,馀皆泯灭。按《宋书》虽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诸说,近代已不得其详。此篇中所列二十八种病,皆一一引诗,证佐分明。又论:“有韵谓之文,无韵谓之笔,不可相混”。虽其中或涉肤浅,然指陈利病,不可谓非操觚之准绳。至其所引六朝诗文,如顾长康《山崩诗》,王彪之《登冶城楼诗》,谢《为鄱阳王让表》,魏定州刺史甄思伯《难沈约四声论》,沉约《答甄公论》,常景《四声赞》,温子升《广阳王碑》、魏收《赤雀颂》、《文宣谥议》,邢子才《高季式碑》,刘孝绰《谢散骑表》,任孝恭《书》,何逊《伤徐主簿诗》三首,徐陵《横吹曲》、《劝善表》,定襄侯《表》。其所引唐人诗尤多秘篇,不可胜举。又引齐太子舍人李节《音韵决疑》,亦《隋书·经籍志》所不载,尤考古者所乐观也。

  《文镜秘府论》序

  夫大仙利物,名教为基;君子济时,文章是本也。故能空中尘中,开本有之字;龟上龙上,演自然之文。至如观时变于三曜,察化成于九州,金玉笙簧,烂其文而抚黔首;郁乎焕乎,灿其章以驭苍生。然则一为名始,文则教源,以名教为宗则,文章为纪纲之要也。世间出世谁能遗此乎?故经说阿毗跋致菩萨,必须先解文章。孔宣有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人而不为《周南》、《邵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是知文章之义大哉!远哉!文以五音,不夺五彩。得所立名,章因事理。俱明文义,不昧树号。因文诠名,唱名得义。名义已显,以觉未悟。三教于是分鏕,五乘于是并辙。于焉释经,妙而难入。李篇玄而寡和,桑籍近而争唱。游、夏得闻之日,屈、宋作赋之时。两汉辞宗,三国文伯,体韵心传,音律口授。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帙满车。贫而乐道者望绝访写,童而好学者取决无由。贫道幼就表舅,颇学藻丽。长入西秦,粗听馀论。虽然志笃禅默,不屑此事;爰有一多后生,扣闲寂于文囿,撞词花乎诗圃。音响难默,披卷函丈。即阅诸家格式等,勘彼同异。卷轴虽多,要枢则少。名异义同,繁秽尤甚。余癖难疗,即事刀笔。削其重复,存其单号。总有一十五种类,谓:声谱、调声、八种韵、四声论、十七势、十四例、六义、十体、八阶、六志、二十种对文、三十种病累、十种疾论、大意论、对属等是也。配卷轴于六合,悬不朽于两曜,名曰《文镜秘府论》。庶缁素好事之人,山野文会之士,不寻千里,蛇珠自得;不烦旁搜,雕龙可期。

  ○《才调集》十卷(旧钞本)

  首题“《才调集》叙,蜀监御史韦谷集”,次目录,每人几首,不录诗题。每卷首题“古律杂歌诗一百首”。以汲古阁刻本照之,汲古本每卷首目录有诗题,每卷首无“古律杂歌一百首”总题,卷中字句往往不同;而诗题尤多参差。大抵汲古阁题材下注:或刻作某者,即此本出。如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汲古本序二百五十三字,注云:“序与旧刻不同。”而此本则题为《祓禊日游于斗门亭》,夹注只二十二字。《四库提要》著录本有刘禹锡《别荡子诗》。今按:汲古本及此本此首皆在刘长卿诗内。王之涣《惆怅词》本王涣诗。今按:汲古本作“王之涣”,此本实作“王涣”,不误。贾岛《赠剑客诗》“谁有不平事,”《提要》本作“谁为”。今按:汲古本、此本并作“谁有”,是《提要》著录非此二本。据毛氏跋称,其刻此书有二种,《四库》著录或其前一种与?至此本笔误,亦时有之,其款式则视汲古为旧矣。日本文政八年有官刊本,即从此出。

  ○《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明天顺刊本)

  《文鉴》宋刻世不可见,惟爱日精庐藏明叶文庄影钞宋本,序、跋完好,惜未重刻。其次则明天顺严州刊本为佳,又其次则胡公韶补刊严州本。至慎独斋、晋藩本,则讹谬不可读矣。此为天顺八年严州府以宋本重刊。前有商辂序,称:“提督浙学宪副张和偶得是书以示严郡太守张永,欣然命工重锓。其间题识仍旧,款目无改,则以摹本书刻,弗别缮写,惧谬误也。”云云。据此则是以宋本上木。今按其款式、字体,精致绝伦,的是翻刻宋本。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一字。首商辂序,次周必大序,次《缴进文鉴札子》,次《谢赐银绢除直秘阁表》。首卷题“《文鉴》卷第一”,上空二字,盖原“皇朝”二字也。每卷尾亦然。次行低二字题“朝奉郎行秘省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兼权礼部郎官臣吕祖谦奉圣旨诠次。”三行与“朝”字齐。又次“赋总目”;又次《五凤楼赋》。卷二以下则无官衔。唯吕乔年以下诸跋此本不载,幸皆存《爱日精庐藏书志》中。余意若以此本重刻,而以张氏所载诸跋补之,亦庶几成公之旧。

  又按:据成公《缴进札》名《圣宋文海》,至周益公奉旨作序,始称《皇朝文鉴》,此本惟商辂序题《新刊宋文鉴》及成公《札子》前改“皇”字为“宋”字。其它每卷题“《文鉴》卷第几”,皆上空二字,不补以“宋朝”二字。晋藩以下刻本,始直题为《宋文鉴》。

  ○《唐荆川批点文章正宗》二十五卷(明刊本)

  此本不记刊行年月,望其字体,盖即在嘉、隆间,亦无荆川序跋。每卷第二行题“荆川唐顺之批点”,中缝亦题“唐荆川批点《文章正宗》。”目录每篇上或作○、或作、、或作直竖、或并○、无之。书中每篇题上或著一、二字,如第一卷第一篇批“转折”二字,第二篇批一“转”字,第三、四篇批一“直”字。栏外眉上间批数字。文中着圈点处甚少,皆批却导窍,要言不烦。明代书估好假托名人批评以射利,(闵齐汲所刊朱墨本大抵多伪托。)此则的出荆川手笔,故阎百诗《潜邱札记》极称之。迩来学文者喜读古文家绪论,纷纷刻《归方评点史记》,独此书流传甚少,虽明刻,固当珍惜之矣。所圈点至二十二卷止,其二十三卷后诗歌,则无一字之评。荆川本以古文名世,故只论文笔,而韵语非所长,遂不置一辞。然则视今人之强不知以为已知者,天渊矣。

  ○《文章轨范》七卷(朝鲜国刊本)

  首无目录。本书款式略同前本,圈抹处亦悉合,唯篇幅较大。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三字,批注皆双行。其书校雠精审,相传为叠山原本。按此书每卷既无子目,则应有总目。若以为原于王渊济本,则不应删其总目。且其中胜于王者,不可胜数,谅非坊贾所能为。岂此本原有目录,历久而脱之与?日本文政元年其国学尝据此本重刊,板毁于火,故传本亦渐希云。

  按:日本甚重此书,坊间翻刻,或意改,或重加批评,不可胜数。唯此二本,犹存旧式,而购求之者颇少。原谢氏本为初学而作,已觉多费言诠,今又从而增益之,论说愈多,而学文之根底愈浅。中外皆然,可胜浩叹!

  ○《文章轨范》七卷(翻元椠本)

  首有目录。本书首行题“叠山先生批点《文章轨范》卷之一”,行下阴文题“‘侯’字集”。次行题“广信叠山先生谢枋得君直编次”。第三行墨盖下大书“放胆文”三字。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批注字居行右,惟首篇“请自隗始,左引《史记》”作双行。目录《归去来辞》后云:“古此集惟《送孟东野序》、《前赤壁赋》系先生亲笔批点,其它篇仅有圈点,而无批注。若夫《归去来辞》,则与‘种’字集《出师表》一同,并圈亦无之,盖汉丞相、晋处士之大义清节,乃先生之所深致意者也。今不敢妄自增益,姑阙之以俟来者。门人王渊济谨识。”又柳子厚《箕子庙碑阴》首俱记云:“此篇系节文,今一依元本刊行如左。”然则此本为叠山门人王渊济据谢氏手定之本入木,当为最初刻本。《四库提要》所载,亦略与此同。唯彼前有王守仁序,盖已为明代重刻之本矣。但此书雕镂虽精,脱谬颇多,日本嘉永壬子松崎纯俭以此本重刊,据朝鲜本及戴本多所订正,庶几善本云。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

  朝鲜重刊明成化本。首方回自序,序后有“成化三年仲春吉日紫阳书院刊行”木记。有圆点,注文双行。末有皆居士跋。据其印章,知为龙遵叙。末又有成化十一年朝鲜府尹尹孝孙跋,盖即据成化本翻雕者也。据龙叙,知虚谷此书以前未有刊本。此虽非成化三年原本,而款式毫无改换,较吴之振本之移龙叙于卷首者,亦有间焉。

  ○《皇元朝野诗集》前集五卷、后集五卷(元刊本)

  傅习采集,孙存吾编类,虞集校选。有虞集、谢升孙二序与《皇元风雅》同。顾彼前、后集并六卷,此并五卷,而标题则或为《皇元诗集》、或为《皇元治音朝野诗集》,当是书坊展转翻刻,故有斯违异也。

  ○《古乐府》十卷(明嘉靖刊本)

  元左克明编。《四库提要》载此书,称郭茂倩《乐府》刊板时,仅在克明成书前六年,克明未必见郭书;而其题下夹注多摭《乐府诗集》之文。《紫玉歌》条下,并明标“《乐府诗集》字”。又《临高台》条下,引刘履《风雅翼》之说,尚与克明相去不远。至《紫骝马》条下,引冯惟讷《诗记》之说,则嘉靖中书,元人何自视之?其由明人重刻,臆为窜入明矣。又冯舒校《玉台新咏》,于《焦仲卿妻诗》“守节情不移”句下注曰:“案:活本、杨本此句下有‘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二句。检郭、左二《乐府》并无之。”今考此本,乃已有此二句。知正文亦为重刻所改,不止私增其解题矣。据《提要》所见本,必万历以后之本。此本为明嘉靖时所刊,万历己卯徐中庵属田艺衡重修板者也。卷首题“《古乐府》卷之一”,次行题“元豫章左克明编次”,三行题“大明新安王文元校刊”。今按:书中《紫玉歌》亦引《乐府诗集》,而《临高台》下不引《风雅翼》《紫骝马》下无冯惟讷之说;《焦仲卿妻诗》亦无“贱妾留空房”二句,则知《提要》所见非此本也。至《乐府诗集》刊本在克明成书之前,固未可以江西、济南相距颇远,遂谓克明不见郭书,且田艺衡序中虽有“以郭茂倩所集,纶同绎异”之语,然板为王氏旧刻,田氏不过修板校刊字句而已,其不能增窜解题于各条明矣。至若王氏武人,刊校此书更未必有所增益。况嘉靖以前,窜乱古书籍之风尚未甚炽,则以此本当克明原书可矣。

  自序(与《提要》合,不录。)

  《重刻古乐府》叙  钱塘田艺衡(此在第二行。)

  《诗》三百,圣人之经也。如机缕之有纵也。王纲紊纽,声律纥亡,而汉制氏犹传其绪响,孝武乃立“乐府”之官以统之。自廷庙颂,以及巷咏涂谣,为制不同,如今之所纂,其名亦“三百”焉。盖商、周而下,此其绍之矣。远振馀音,上追绝调,庶几其纬乎?在昔左氏,肇采勋华,结于陈、隋,名之曰“古乐府”。管弦间作,淫哇未肴。组织粲然,自成杼柚。其见卓尔矣。太府中庵徐公好雅复古,欲章风教于四方,爰访善本,属蘅合郭茂倩旧所集,纶同绎异,而缉正之。于是传得王将军武库旧钣,残阙者补,讹乱者刊,遂完藻璧,文事武备,贞伯故兼长也。它日鼓吹凯歌,干舞奏绩,王将军以之。若夫明良赓歌,太常锡乐,不佞又将于我徐公而考其成矣。沨沨乎岂不大明之音也哉!大明万历己卯立秋日。

  ○《古乐苑》五十二(卷钞本。《衍录》四卷)

  明梅鼎祚撰。首有新都汪道昆序。凡例称,据郭茂倩《乐府诗集》补其阙佚,正其伪舛。始自黄虞,讫于隋代,则仿左氏克明。其《衍录》四卷则诸家评论及作者姓氏附焉。按其所收,倍于郭氏,十倍于左氏,凡伪托之书,一例收入,未免失之杂。然六代以前歌什,此为渊海;且编纂有法,其订正郭氏书者,亦复不少,固应著录之篇也。岂本未入刻,仅有传钞本,故收藏家不及之与?

  ○《中州集》

  日本五山板,永正年间刊。首元好问自序,次张德辉序。目录题“乙卯新刊《中州集》总目”,卷首题“《中州甲集》第一”。每卷有总目,总目后低二字分目,有黑盖子。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据张德辉序,此为《中州集》之初刊本。小字密行,字体有北宋遗意。汲古刊本虽佳,然非其原式也。且脱张德辉序,今补录于左。

  百年以来,诗集行于世者且百家,焚荡之馀,其所存盖无几矣。至一联一咏虽尝脍炙人口,既无好事者记录之,故亦随世磨灭。元遗山北渡后,网罗遗逸,首以纂集为事,历二十寒暑,仅成卷帙;思欲广为流布,而力有所不足,第束置高阁而已。己酉秋,得真定提学龙山赵候国宝资藉之,始锓木以传。予谓:非裕之搜方百至,则无以起辞人将坠之业;非赵候好古博雅,则无以慰士子愿见之心。因赘数语其后云。作诗为难,知诗为尤难。唐僧皎然谓钟嵘非诗家流,不应为诗作评,其尤难可知已。半山老人作《唐百家诗选》迄今家置一本;曾端伯《选宋诗》不可谓无功,而学者遂有二、三之论。予谓裕之此集,今四出矣,评者将附之半山乎?曾端伯乎?季、孟之间乎?东坡有言:“我虽不解书,晓书莫如我”。是则又不知皎然师果为真识否也?明年四月望日颐斋张德辉书。

  又按:莫子偲《宋元书目》载有此书元刊本,亦十五行,当即此本。

  ○《唐诗鼓吹》十卷(朝鲜活字本)

  不记刊行年月,前有“养安院”图记,盖亦明时所印行也。按通行本有赵孟頫序,此本佚之。而此本有姚燧一序,则又通行本之所无。据都印《三馀赘笔》,此书至大戊申江浙儒司刊本,旧有姚燧、武一昌二序。此本亦无武一昌序,想重印时删之。然其原于至大本固无疑也。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注双行,载于每句之下。卷首题“《唐诗鼓吹》卷第一”,次行题“资善大夫中书左丞郝天挺注”。

  《注唐诗鼓吹》序

  鼓吹,军乐也。大驾前后设之,数百人。其器惟钲、鼓、长鸣、中鸣、觱栗,皆金、革、竹,无丝,惟取便于骑。作大朝会,则置案于宫悬间,杂而奏之,最声之宏壮而震厉者也。或以旌武功,而杀其数。取以名书,则由高宗退居德寿,尝纂唐宋遗事,为《幽间鼓吹》,故遗山本之。选唐近体六百馀篇,亦以是名,岂永歌之其声,亦可匹是宏壮震厉者乎?尝从遗山论诗,于“西昆”有“无人作郑笺”之恨,漫不知何说,心切易之。后闻高吏部谈遗山诵义山《锦瑟》中四偶句,以为寓意于适怨清和,始知谓“郑笺”者殆是事也。遗山代人,参政郝公新斋视为乡先生,自童子时尝亲几杖,得其去取之指归,恐其遗忘,以易数寒之勤,既辑所闻,与奇文隐事之杂见它书者,悉附章下。则公可当元门忠臣,其又“郑笺”之《孔疏》与?公,将种也,父兄再世人数皆长万夫,于鼓吹之陪,犦矟之导绣幰者,似已饫闻。晚乃同文人词士,以是选为后部,寂寂而自随,无已大希声乎?其亦宏壮而震厉者,有时乎为用也。《兵志》有之:“不恃敌之不我攻”。走闻江南诗学,垒有元戎,坛有精骑,假有诗敌,挑战而前,公以元戎,握机于中,无有精骑,孰与出御?走颇知诗,或少数年,使得备精骑之一曲,横槊于笔陈间,必能劘垒得焦而还。惜今白首,不得从公一振凯也。公由陕西宪长以宣抚奉使河淮之南,欲序,故燧书此。

  按:序称以“鼓吹”命名,本于宋高宗之“幽间鼓吹”,《提要》驳之,谓本于《世说》“三都、二京、五经鼓吹”之语,其说良是。独怪姚氏既尝与遗山论诗,何以有此附会语?至郝天挺之为遗山门人,以材武世家,由陕西宪长宣抚河南,则燧序中明明言之。而陆敕先补注此书,乃以为遗山师之郝天挺当之,反嗤赵松雪之误,可谓疏矣。又未详考《元史》,且元有两“郝天挺”,明陈霆《两山墨谈》已辨之,敕先以藏书名一时,而补注此书曾未见姚氏此序,宜其所补注无足取也。

  ○《精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二十卷(朝鲜刻本)

  元于济、蔡正孙同篇。济与正孙事迹,无所考见。顾嗣立《元诗选》亦无其人。王渊济为谢叠山门人,曾刻《文章轨范》。据序,于济初编仅三卷,正孙乃增为二十卷,凡三百类,千有馀篇,附以评释。按:其书皆选七言绝句,唯前三卷为“绝句要格”,以下皆拈诗中一、二虚字以相比校,颇嫌繁碎,稍远大雅。然其中逸篇秘句,为诸家全集及选本之所不见者,往往而在。是固当与《瀛奎律髓》共珍也。其注,据后序,为明成化间朝鲜达城徐居正所撰。后朝鲜国王又命其臣安琛及成亻见、蔡寿、权健、申徒濩就徐注重加补削,亦颇详赡。于宋诗则多载逸闻逸事,尤有资于考证。而日本之重刻是书者,皆失载后跋,遂不知增注为何人。此本为弘治壬戌朝鲜刊本,前有“弘前医官涩江氏藏书”印,又有森氏“开万册府之印”。按:涩江氏。、森氏《经籍访古志》不载此书,当以得此在成书之后也。

  ○《万首绝句刊定》四十卷(明万历刊本)

  洪容斋《唐人万首绝句》,前人议其多谬误,此本为明赵光与黄习远重订,凡去其谬且复者二百十九首,补入六百五十九首,总得一万四百七十七首。诗以人汇,人以代次,较原书实为精整。盖凡夫富藏古籍,见闻广博,与他有窜乱古书掩为己有者有间。书刻于万历丙午丁未间,而《四库》不著录,《存目》亦无之,想当时未见其本也。

  ○《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三卷

  元刊本。首裴庾序,次方回序,次纲目,次《唐十道图》,次凡例,次诸家世系纪年。首题“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卷之一”,次行题“汶阳周弼伯弜选”,三行题“高安释圆至天隐注”,四行题“东嘉裴庾季昌增注”。

  ○《唐诗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明初刊本)

  首虞集序,杨氏自序,题“唐诗始音卷之一”,次行题“襄城杨士弘伯谦编次”,三行题“新途张虞文亮辑注”。注文弇陋,《提要》疑为明人,今观其注中有“河南布政司”语,则为明人无疑。顾其所据之本,当是杨氏原书。后来嘉靖间顾璘刻本,则《始音》一卷,《正音》十三卷、《遗响》一卷,通为十五卷,多有删除。《遗响》中并削长孙佑辅、令狐楚、元微之三人之诗,与首所录姓氏不相应,则此本犹可贵也。

  ○《明诗选》十三卷(明崇祯刊本)

  明陈子龙、李雯、宋征舆同辑。前有三人自序,各一首。自明初迄万历、天启,分体汇选,各以时代相次。书成于崇祯癸未,去明社之亡只一年矣。每人各有小传,各有总评,其出于子龙者,称“卧子曰”;出于雯者,称“舒章曰”;出于征舆者,称“辕文曰”。然则三人虽合选,其所见尚不相乱。明启、祯间,公安、竟陵之焰甚炽,卧子出,始极力辟之,而风气又一变,宗旨具于此选中。大抵演太仓、历下之说,于前后七子所录为多。然卧子本自工诗,亦具有别裁。其《凡例》称阅文集四百一十六部,名家诗选三十七部,而所录仅十三卷,虽未必一一皆精,然芜秽者少矣。此书入国朝甚有名,而《四库》不存其目,不应其时亡佚,想偶失之耳。

  ●日本访书志卷十四

  ○《陈思王集》四卷(明刊本)

  仅存赋及诗四卷,杂文以下无之,无目录、后跋,与《江文通集》合为一函。赋四十一篇,诗六十三篇。按《思王集》原书三十卷,久佚。后人从类书选本中钞出为此集。《提要》所称嘉定癸酉宋刊本,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自张燮、汪士贤以下渐有增入,无复减少者。此本赋四十一篇,所原似更在嘉定本之前,故所载反略。其中往往有缺字,又如《矫志》诗题下注:“‘作孚’之下脱二句。”《三家集》则仅于字下注一“阙”字,陈朝辅本则并不注阙脱。其馀异同,更难悉数,大抵皆出后来臆改,则此本可贵也。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中缝在横线下题“陈集”,其刊当在嘉靖间,其款式实源宋本。按明朱之蕃有《唐百家集》,其版式字体略与此同,而所载唐人集亦唯存诗、赋,此本或亦朱氏所刊与?

  ○《蔡中郎集》十卷(明刊本)

  明万历元年东阳王乾章刊本,凡十卷。首《故太尉乔公碑》,与别本异。元和顾涧薲以黄笔校兰雪堂活字本,以薲笔校旧钞本,以墨笔校《后汉书》、《文选》及各本,精审之至,聊城杨氏重刻《蔡集》,即此本也。

  此本原初陈仲鱼征君旧藏,目录前有鱼图像印,又有“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监我”方印。后为唐端甫仁寿所得,有“唐仁寿读记”印。端甫多藏古本,余得其手校《晋书》,其宋板《晋书》为李木斋所得,并附记之。

  ○《孟浩然诗集》三卷(元禄庚午刻本)

  前有元禄庚午可昌序称:“得《襄阳集》三集,不问字画善否,篇什多寡,遽命剞劂氏以刻诸板,其所讹缺,姑仍旧本,以俟智者校焉。”书分下、中、下三卷,凡《游览》五十七首,《赠答》三十一首,《旅行》三十首,《送别》四十首,《宴乐》十七首,《怀思》十五首,《田园》十九首,其二百九首。首题“孟浩然诗集卷上”,次行题“须谿先生批阅”,三行题“吉安元鼎校正”,(当是日本人。)中缝题“襄阳集”。按《四库》著录为明人刊本,有王大源、韦滔二序,此本皆脱。余所见须谿批点名家诗集,多不载旧序,是其陋也。或坊贾删之。又士源序称,集其诗二百一十七首,分为四卷。此本卷数皆不合,知非唐人缀辑之旧。须谿评语类伤佻儇,亦无所发明。唯据《众妙集》云:“《除夜有怀》一首为崔途诗”。颇见考证。校之明本分体编诗,以近体为古诗,又窜入他人之诗者,相去天渊矣。

  案明闵齐伋及汲古阁刊本作三卷,知箧无此二书,未识与此本异同若何。惟有明朱謦所刊《唐百家诗》本亦作三卷,亦分类编诗,而《赠答》类《宿庐江寄广陵旧游》之下,《荆门上张丞相》之上,多出诗十二首。又下卷《田园》类之后有《美人》类七首,《时节》类三首,《拾遗》三首,此本亦无之。然《游览》类既有《春晚诗》,不应《初秋九日》等诗又别出《时节》一类。《美人》类之诗亦大半可入《怀思》类中。余疑朱本为、后人缀拾浩然佚诗,而妄立名目以附于后。至《清镜叹》、《凉州词》、《庭橘》三首,又分三类。故题为《补遗》。其实宋本至《田园类》而止,别无《美人》、《时序》二类为此本所佚也。

  《提要》又引《容斋随笔》疑其《示孟郊诗》时代不能相及,此本及朱本皆有之。又谓《长安早春》一首《文苑英华》作张子蓉,而《同张将军蓟门看灯》一首亦非浩然游迹之所。唯朱本有《长安早春》一首在《时节》类,此本则二首皆无之。然则此本于孟诗虽有所佚,尚无宋以后人窜入之弊,固校孟诗者之标准也。至朱本与此本字句异同互有长短,则当参校而得之。

  余归后,闻黄荛圃所藏宋本尚存吴中,则此本未足奇也。

  ○《须溪先生校本韦苏州集》十卷(元刊本)

  首有王钦臣序,次目录。首行题“须溪先生韦苏州集卷第一”,次行题“苏州刺史韦应物”。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卷中多校录异同之字间有评语。末有何湛之两跋,须溪此本多据何本补入者。其第二卷《呈崔郎中》之上补入三“篇”,《雪夜下朝》之下补入四篇。第五《答棐处士》下补入十八首。第七《秋景诣瑯琊精舍》之下补入三首。第八末补入一首。共补入二十九首,皆低一格。《拾遗》八首,则云:“熙宁丙辰校本添四首,绍兴壬子校本添三首,乾道辛卯校本添一首。”则是《韦集》自嘉祐本以至何湛之本凡六本矣。原序五百七十一首,按目录除补遗外,只五百五十五首;以何本补入二十九首,则当为五百八十四首,其数皆不相应,未知其故。昔人云“独怜幽草涧边生”,宋板作“涧边行”,以“生”为误。此诗在第八卷,“幽”下注云:一作“芳”;“生”下注云:一作“行”。则知作“生”、作“行”皆宋板所有矣。今世行者,康熙中项絪以北宋本翻雕,称即王钦臣本。又毛晋所刻王、孟、韦、柳四家本,行箧中无此二书,未知何如。然须溪据六本以校定此本,则所得多矣。

  后序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间柳,偏入幽寺。二人趣意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采色,不有轻盈之意。德祐初秋看二集并记。(此不著人名,当即须溪总评也。)

  又按:《提要》云:“项本分十四类,原篇云‘分类十五’,殊不可解。”此本亦十四类,而序亦作“十五”,则非误也。然则此与项本分类皆非钦臣之旧。

  陶韦合刻跋(按此则何湛之并有《陶集》刻本,此在须溪跋后。)

  《诗》三百十一篇,所为美刺,要皆抒于性情,止于理义,无所为而为,不求工而工也。后之为诗者,以为一秇而竞趋之。至于唐,且以为制科之羔雁已。嗟乎!以诗而博名高取世资,必且为快目艳心之语,惊魂动魄之谈,适人之适而非自适,其适安在?其抒情而止理义,说者谓诗盛于唐,予谓至唐而漓也。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唐刺史作,不亏情理,少涉浓郁,未必与处士雁行。乃效陶潜诸作,可称逼肖,盖似者,其模仿之工,不尽似者,则时尚所移也。虽然,旷代希声,寥寥寡和,若刺史者,亦处士之后一人也。倘褅尼立而并袷二祖,则陶几入室,韦渐升堂,意味风流,千秋并赏。予因合刻之,聊以存古人三百十一篇之遗意云。 园居士何湛之书。(按此序不著年月,当再考。)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三十卷(明郭云鹏本)

  此本《诗集》,首先标杨齐贤、萧士贇名,次标“吴会郭云鹏校刻”。《文集》首卷则标“郭云鹏编次”,不列齐贤、士贇名,盖以《文集》无两家注故也。其目录后有“嘉靖癸卯春元日宝善堂梓行”篆书木记。

  《天禄琳琅》亦载此本,以郭氏不自为序跋,疑云鹏为书估。今按:此本于杨、萧二注删削过半,又增以徐祯卿之说,当非书估所能为。然杨、齐二注正以详赡为贵,云鹏意取简约,而学识不足以定去取,适形甚陋。特以抚刻差精,为《天禄》所收耳。

  ○《集千家注杜诗》二十卷、《文集》二卷(元椠元印本)

  首有元大德癸卯刘将孙序,次目录,前题“须溪先生刘会孟评点”,次附录各家序跋及须溪《总论》,次年谱。以下唯卷一题“会孟评点”,(《文集》卷一亦有此题。)馀卷并无之。据将孙序(将孙系会孟之子。)知此本为高楚芳所编,盖楚芳删次各家之注,而附以会孟评点也。其诗亦分类编次,而与鲁訔、黄鹤本皆不甚合。明代白阳山人、金鸾、许自昌等所刻,皆从之出;而并遗刘将孙序,遂不知编此本者为何人。朱竹垞竟谓出之蔡梦弼,尤失考矣。《四库》著录本但称前载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梦弼四序,知其所见亦明刊本。盖此四序原在《附录》中,明刊本删存此四序,并刘会孟《总评》十一则尽删之,篇中评语竟不题“会孟”名,其为庸妄何可胜言!《提要》引宋荦谓杜村评点自刘辰翁始,刘本无注。元大德间有高楚芳者,删存诸注及刘评附之,此本疑楚芳所编也。是则国朝唯宋牧仲得见此本。(《天禄琳琅》所收亦白阳山人本。)今又二百馀年,余始从日本得之,以印证牧仲之说,亦一快也。《提要》称篇中所集诸家之注,直赝错杂,盖指伪东坡注而言;不知此编绝不载东坡注,刘将孙□已明言之。《提要》未见刘序,又未暇细核全书,故意此千家注中必有东坡注,遂漫为此说也。

  余又藏一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亦二十三字。序文每行减一字,版幅亦略缩小,亦为元刊,而摹印在后,且涂抹满纸,远逊是本,附记于此。

  ○《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二十卷、附《别集》、《外集》、《附录》(南宋刊本)

  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首乾道三年陆之渊序,次刘禹锡《柳先生文集序》,又次诸贤姓氏,曰:“中山刘禹锡编,河南穆修叙,眉山苏轼评论,胥山沈晦辩,南城童宗说音注,新安张敦颐音辩,新安汪藻记,张唐英论,云间潘纬音义。”其书分类编次与穆修本合,惟彼以《非国语》为四十四、四十五两卷,此则合并诗文为二十卷,而以《非国语》为《别集》。其《外集》则采自沈晦本,《附录》下逮绍兴,当为潘纬所定。考《柳集》有四十五卷者,为刘禹锡所编,(禹锡本附《墓志》、《祭文》于第一卷,穆修本则不附之,卷数与禹锡本同。)有三十三卷者,为元符间京师开行。又有曾丞相晏元献二本,而无二十卷之本。据陆之渊序,似潘纬所据本亦三十二通,则此二十卷为坊贾所合无疑。《四库》著录麻沙本,系四十三卷,是又据穆修本分之。余亦藏有此本,每半叶亦十三行,行二十三字。然分合虽殊,实无盈缺,唯其卷一下题“南城先生童宗说注释,新安先生张敦颐音辩、云间先生潘纬音义”,故《提要》据以为说,其实此宋本无此题也。《提要》称书中所注,各以“童云”、“张云”、“潘云”别之,不似潘纬自撰之体例,疑本各自为书,而书贾合之,其说诚是。盖五百家注本有张敦颐《柳先生历官记》,此本无之,则知其于张说有删削矣。又此本注中多详音训,而略于事实,唯童宗说颇徵史传,而与韩氏诂训本多同。其不著姓名之注,则又与五百家注相出入,疑其互有攘取也。编中所载“一本”与五百家悉合,疑魏仲举即以此为蓝本也。今穆修四十五卷之原刊既不传,麻沙四十三本亦为难觏,明代翻刻,讹谬宏多,然则以此当《柳集》之祖本可矣。

  或疑此本不缺宋讳,又四周双边而黑口,当是元以下本,未必为宋刻。余谓不然,余所见麻沙宋本不避宋讳者甚多,小字《唐文粹》其一也。四周双边及黑口亦起于南宋,而元人承之,详见余《古刻源流考》及《留真谱》中。且元人刻书,字体皆趋圆润,(即如《千家注杜诗》是也。)此刻字体则纯是南宋格。(余仁仲《穀梁传》是其证。)又纸质坚而薄,是宋闽地所产,元、明人无之。况此书元麻沙本已改其款式,《提要》所据本是也。

  ○《孙可之集》十卷(明刊本)

  明崇祯中,闽中黄烨然、黄也刚与《刘蜕集》合刊本。有“小野节”、“小岛学古”印记。首载正德丁丑王鏊序,知其从王本传刻者。王刻世尚有之,又有宋本,旧在顾之逵家,顾涧薲曾为校订,云:“《龙多山录》‘樵起辛而游,泊甲而休’。刻《武侯碑阴》独谓‘武侯治于燕奭’见宋刻而知正德本之谬”。今此本亦沿其误,似未足珍。然樵自序前不标“《孙可之文集》序”六字,樵自题衔在序后,犹是古式,胜于汲古本远矣。近日南海冯氏重刊《可之集》,自言得见涧薲两校本,又见黄荛圃校本。顾氏且云:“有《唐文粹辨证》之役,遍搜唐集……勘正。”知必于《文粹》所载可之文,一一校录。冯氏参校重刊,宜乎折衷一是。今以冯氏本对勘,不唯《文粹》佳处不能从, (《开元杂报》,《文粹》作“帛其缦,志其末”。谓以帛覆藏之也。《广雅》:“幔”,覆也。《说文》无“幔”字。盖“缦”与“幔”通。今本作“帛,而漫志其末”,“帛”字遂无著。)即此本是处,亦多改刊,如书《何易于》“城嘉陵江南”,盖谓益昌县城在嘉陵江南耳。(按:唐益昌县,今四川保宁府昭化县。县城适在嘉陵江南,唐属利州刺史。利州,今广元县,在昭化县北。下云刺史崔朴自上游泛江东下,即谓利州刺史也。故易于自云“为属令”,若非本州刺史,安得称属令乎?)冯本从俗作“河南刺史”,而以“城嘉陵”断句,为不辞矣。其他显然谬误,冯氏略不能订正,且有各本不误而冯本独误者,此由重写失于覆勘之故。(别详《札记》。)吾不知“多见校本”谓何,甚矣!传刻古书之难也。

  ○《刘蜕集》六卷(明刊本)

  明崇祯癸未,闽中黄烨然刊本。(与《孙可之集》合刻,亦小岛藏本,森立之《访古志》载之。)其自序盖以天启甲子吴绯所辑六卷本重加补缀者。吴绯序则云:“旧稿本之桑悦,悦故振奇士,即伪造伊世珍《琅寰记》者也。”按此本所载蜕文,不见于《文苑》、《文粹》两书者尚多,或疑有伪作。然《文泉子》原书十卷,《书录解题》尚著录,则亡佚不久;或桑悦故有传钞本,未可以《琅寰记》一概例之。唯此本以《文粹》所载对勘,亦多脱误,(如《谕江陵耆老书》,误“谕”为“论”。《嬴秦论》“而先立与”,脱“而先绝其术欲有立”八字。《献南海崔尚书书》“今阁下”下,脱“则踰垣塞牖而已虽然当阁下”十二字。其他字句差违,尤难枚举。)良田展转钞刻之故。《四库》著录有崇祯庚辰闽人韩锡所编《文泉子》一卷,先于此刻四年。又有闽齐伋刻本,称《拾遗集》,余俱未得,不知与此本详略异同若何。然原集既不存,恐皆以吴绯为蓝本,亦未有以远过之者也。

  ○《樊川文集》夹注残本二卷(朝鲜刊本)

  存一、二两卷,无序文及刊行岁月,亦不知注者为何人。审其字体、纸质,的为朝鲜人刻板。卷首题“《樊川文集》卷一”,下记“夹注”二字,次行题“中书舍人杜牧”,旁注“牧之”二字。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注亦十七字,注颇详赡。卷末又附添注,注中引北宋人诗话、说部,又引《唐十道志》、《春秋后语》、《广志》等书甚多,知其得见原书,非从贩鬻而出,当为南宋人也。自来著录家无道及者,岂即朝鲜人所撰与?惜所存仅二卷,不得详证之耳。森立之《访古志》称为宝素堂旧藏,顾无小岛印记,当是偶未钤押耳。

  ○《表制集》六卷

  唐沙门不空撰。不空西域人。唐代宗时赠司空。所翻经律甚多,亦兼通外典,此《表制集》皆其当肃、代两朝所上表启及答制也。末附徐浩所撰《不空碑》文一首。此集南、北《藏》皆不载,盖已佚矣。首题“《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一”,次行题“上都长安西明寺沙门释圆照集”。圆照之序在第一卷内,目录附于卷后,古式也。

  ○《李推官披沙集》六卷(宋椠本)

  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首有绍熙四年杨万里序,序后有“临安府棚北大街陈宅书籍铺印行”,世谓之“府棚本”。盖陈氏在临安刊书最多而且精也。今观此本,刻印雅洁,全书复完美无缺,信可宝也。《披沙集》,《四库》未著录。据诚斋序,推挹甚至,当为晚唐一作手。明朱警刻《百家唐诗》,称皆以宋本裒刻,所收咸用诗,即据此本。行款亦同,唯删其卷首总目,其中间有墨丁、讹字。席氏《百唐诗集》又源于朱本,皆补填之,而误字尤多。如《绯桃花歌》首句“上帝春宫思丽绝”,“宫”,席误“官”。末句“争教比物芳心歇”,朱本“心”字墨丁,席本补“菲”字。《短歌行》“下在黄埃上须渐”,朱、席本“渐”误“惭”。《小松歌》“短影日斜不满尺”,朱、席本“日”作“月”。《剑喻》“谁是的提絜”,朱、席本“的”误“■〈白旬〉”,不成字。《放歌行》“至哉先圣情”,朱本“圣情”二字空,席本补“先哲”二字。《览友生古风》“皴皵老松根”,席“皵”误“散”。《题友生丛竹》“蒲箑今无种”,席“蒲”误“晡”。《江南曲》“乡梦欲成山鸟啼”,席本“鸟”误“乌”。《寄修睦上人》“相忆由来一无事”,席本作“无一”,又“相似不似寄数字”,此本“相”字空缺,朱本同,席本补“相”字。《古意》“论交通财能几何”,朱、席本“通”误“过”。《昭君》“蛮夷莫敢侵”,席本“夷”作“彝”。《赠来进士鹏》“滩急五更风”,席本“滩”误“难”。《酬郑进士》“新居深似白云间”,席本“白”误“自”。《友生见访》“共约冰销日”,席本“约”误“酌”。《春晴》“新诗吟未稳”,朱本“稳”字墨丁,席本补“就”字。《酬蕴微》“访君还独还”,朱、席本“君”字并空缺。《分题雪霁望炉峰》,朱席本“霁”并误“花”,席本“炉”上增“香”字。《雪十二韵》“陂椿吐白莲”,朱、席本“舂”误“椿”,“槎面江摇锡”,席本“楼面光摇锡”。《庐山》“稜收雪气昏”,朱本同,席本“雪”空缺;“作赋偶无孙”,朱、席本“孙”误“人”。《谢友生遗端溪砚瓦》“浅小金为斗”,席本“浅”作“碊”,观下句“泓澄玉作堤”,则作“浅”是也;“想乐与天齐”下缺一句,朱、席本皆同。《山中夜坐》“一床山月竹”,朱本同,席本“山”作“秋”。《送韦主簿》“嚴风爱日泪阑干”,席本“嚴”作“巖”。《夏日别余秀才》“冲漠非吾事”,朱、席本“漠”误“汉”。《寄题从兄坤载》“雨中寒树愁鸱立”,席本“鸱”误“鵶”。《题刘处士居》“月过修篁影旋”,席本“旋”作“渐”。《和友人喜相遇》“文赋歌诗略不专”,朱、席本“略”误“路”,又“谢思宁许梦魂通”,席本“许”作“计”。《和修睦山居》“不论轩冕及渔樵”,席本“及”作“与”,与下句“性与情违渐渐遥”复。《观山榴》“却应羞得强青青”,朱、席本“羞”误“着”。然亦有宋本误席本较正者,如《寄楚琼上人》“静对五峰秋”,此本作“对静”。《雪十二韵》“童痴为兽捏”,此本、朱本“捏”误“沮”。《夏日别余秀才》“岳麓云深麦雨秋”,此本“麦”误“夌”。是则当分别读之。《全唐诗》编为三卷,校之,有兼从朱、席二本者,然未见此本,故犹有误字。

  ○《欧阳文忠公文集》三十六卷

  此本为日本宝历十三年所刊,首有皆川愿序,称以元时刻本重校上木。首载东坡序,题衔称“门人翰林学士”云云。称其通家子有岛氏藏《欧集》二本,其一为元时刻本,因合校刻之。第一卷为赋与杂文,盖即据《居士集》而截去首卷之诗、赋与杂文为第一卷,以下次第悉与《居士集》合。未知所据原本如此,抑皆川愿等删其诗?然每卷正文中,多列异同。其每卷末所载校刊人姓名,亦悉与前本合,则知即从前本出也。皆川愿所校异同则列于栏外,其中多称“苏本”、“宣和本”,盖其所见一本夹入注中之语,尤为精善,故亟录之。

  ○《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朝鲜活字本)

  首有大德辛丑刘须溪之子刘将孙序,次大德丙午毋逢辰序,次《年谱》六叶,不题撰人名氏。首题“《王荆文公诗》卷第”,二行题“雁湖李璧注”,三行题“须溪刘辰翁评点”,盖与明嘉、隆间海盐张宗松刻本同出一原,张本删须溪评语耳。唯张本缺前刘、毋二序,又缺《年谱》。其第三十卷及第五十卷均缺尾叶,今并钞于后。据将孙序,知须溪于雁湖注亦略有删节,故卢抱经所注长塘鲍氏宋椠十七卷残本(宋本存第一至三卷、十五至十八卷、二十三至二十九卷、四十五至四十七卷。)尚有魏鹤山一序,注中每有多至数条者。然宋本亦无第三十卷、五十卷,则此二叶独赖此本以存,殊足贵也。

  ○《山谷诗注》二十卷、《目录》一卷、《年谱》附《外集诗注》十七卷、《序目》一卷、《年谱》附《别集》二卷

  右朝鲜活字版。首山谷子黄垺序,次许尹叙。据《敏求记》言,旧藏《山谷诗注》,目录首缺二版,此本有之,则知是从宋本出也。每半版十行,行十七字,注双行,行十七字。有“养安院藏书”记。

  ○《后山诗注》十二卷(明弘治刊本)

  首门人魏衍记,记后低一格为政和丙申王云题,末有弘治丁巳杨一清跋。据云:初刊于汉中,后又得定本于江东故家,遂再版焉。然此本日本元禄三年亦有翻刊,每半版八行,行十六字,体势与宋板《山谷集》合,当从宋板翻雕者也。然则此本为《后山诗集》之最善本矣。

  ○《淮海文粹》十四卷(旧钞本)

  相传陈同甫所辑《六君子文粹》之一也。此本仅存十四卷。以《淮海集》校之,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及繁文者,在他人则为妄,在同甫则为严,此自关乎学识也。

  ○《竹友集》十卷(宋椠本)

  此宋椠谢薖《竹友集》十卷,镌刻精良,纸墨朗润,宋椠之绝佳者。《四库提要》云:“今所行本只四卷,又有诗无文”。其所著录之十卷本,乃明谢肇淛从内府钞出,然传钞者仍希,故百年来著录家仍不见《薖集》。若宋椠原本,则自明内府外,无著录者。然则此本为天壤间孤本已数百年,无论今日也。初为日本向山黄村所藏,余谓宜重刊以广其传,因借得用西法影抚之。未几,余将归,黄村好余之刀币古泉数十事,乃议以此原本交易之。薖与兄逸,同列“江西诗派”中。据苗昌言跋:此《集》得之于其子敏行,即其所编次。又称:二谢交游遍天下,既没之后,“为之传、序、哀词、祭文者甚众,今未暇博询而遍录也。特取吕舍人之所书,摹其真迹于后”。夫以薖之文行,烜赫一世,生平酬应之作,当不下数十册。此《集》名为十卷,其实诗不过二百六十二首,文不过二十五首,并其传、序、哀词、祭文不载。其编次之谨严,可谓不诬其先。则昌言称敏行之“诗律有典型”者,亦为实录。今人名不出里闬,身前刻集,卷耑题词连篇累牍,转瞬化为烟云。读此《集》,知古人笃实,所以传世愈远也。

  余归后,得金山钱氏小万卷数所刊谢本,其误脱不下数百事,良由谢氏以寒夜急录,不能精审;加以展转传讹,故不可读。乃别为《札记》,入《续群书拾补》中。

  ○《和靖先生诗集》二卷(日本贞享丙寅刻本)

  《集》分上、下二卷,首梅尧臣序,首题“和靖先生诗集序”,不冠以“林”字,次行题“太常博士宛陵梅尧臣撰”。(明沈行辑本删除“宛陵”二字,以置于年月之后。又序文“宁海西湖”之上,沈本改“宁海”为“钱唐”。)序文于“和靖”皆提行,其根源于北宋无疑。今就明沈行辑本校之,沈本多出《春日寄钱都使》一首,《和虢略秀才》一首,《伤朱寺丞》一首、《林山人隐居》一首、《洞霄宫》一首、《宿洞霄宫》一首。又“草泥行郭索,云水呌钩辀”二句。其重辑本不载、见于此本者,《秋怀》一首、《寄辇下莫降秀才》一首、《梅花》二首、《西湖小隐》一首、《东竹寄曹州任懒夫》一首。又《和病起》一首,此本在《和谢祕校西湖马上》之下,沈本以《和安秀才次晋昌居士留题壁》之下。其他字句异同,更难枚举,然则沈氏亦未见此本也。《宋志》载《林逋诗集》七卷,又二卷。《书录解题》云,《和靖集》三卷,《西湖纪逸》一卷。然本传云“所传三百馀篇”。此本篇数亦相合。则《志》所称“七卷”、“又二卷”,与《解题》所称“三卷”者,不知为谁误。《淡生堂书目》载此书不著卷数,仅署“二册”,或是此本。至明正德丁丑沈行辑本则为四卷。国朝康熙中,吴调元刊本因之。昔刘后村以《摘句图》证和靖诗之多逸,为之惋惜。今此本《秋怀》以下六首全篇宛在,竟为沈行、吴调元本所脱,不尤可郑重哉!

  ○《宗忠简集》六卷

  明崇祯庚辰进贤熊人霖校刊,盖据万历张维枢刻本重雕者。目录后附《始末征》。首楼昉原序,次万历乙巳张维枢所撰《忠简传》。又有附刻《杂录》,则建炎二年高宗所赐诰敕及宋濂、解缙以下题跋。按国朝义乌县王庭曾重编本为八卷。据《提要》称,增入《谏止割地》一疏,而以楼昉原序及明初方孝孺序弁于篇首。今此本无《谏止割地疏》及孝孺序,有楼昉、张维枢序,亦小有不相应者。惜箧中无王庭曾本,未能一一校对之耳。

  ○《诚斋诗集》四十二卷(影宋钞本)

  首题《诚斋集》卷第几,次行题“庐陵杨万里廷秀”。计《江湖集》七卷,《荆溪集》五卷,《西归集》二卷,《南海集》四卷,《朝天集》六卷,《江西道院集》二卷,《朝天续集》四卷,《江东集》五卷,《退休集》七卷,合为四十二卷。按《诚斋全集》本一百三十三卷,今著录家所传朱竹垞影宋本,有刘炜叔序,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每卷后有“嘉定元年春三月男长孺篇次,端平元年夏五月门人罗端良校正”。此本皆与之合,的系从宋本影钞,唯前无刘炜叔序。又《文献通考》载《江湖》、《荆溪》、《南海集》俱有自序,何义门所见宋宾王藏本,《江西道院》、《朝天续集》亦有自序,此本皆无之。岳珂《桯史》称《朝天续集·韩信庙诗》“淮阴未必减文成”句,麻沙刻本讹“文成”为“宣成”,此本作“准阴何必减宣成”,意者原于麻沙本。当时本仅刻《诗集》,非影钞者之有所略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诗集》十卷(朝鲜刻本)

  无序跋。首有“奚疑斋藏书图记”,末有“嘉靖庚申至月庆州府尹龟岩李公刚而所赠,此书板在是府”,当亦朝鲜人所题。首行题“晦庵先生朱文公诗集卷第一”。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字体古朴,当是明初所刻。每卷后附《考异》,知非苟付剞劂者。

  ○《陈龙川文集》三十卷(明万历刊本)

  万历丙辰黄州守王世德刊。据其自跋,从原本出,盖犹叶水心所刊原书也。叶序后有瞿九思及郭士望序。《祭吕东莱文》六篇在第二十二卷,邹本移于第二十三卷。明崇祯癸酉邹质士刊本即从此本出,而颇有讹字。国朝康熙四十八年,其永康族裔重刊,所据此本有永康知县姬肇燕序。独怪同治戊辰永康胡氏重刊此书,而所据以辨讹考异者,仅崇祯邹氏本及道光间陈坡刊本,而万历黄州本、康熙永康本皆不得见焉。胡为龙川乡后进,而又为楚中书局提调,未必此二本竟绝于世,毋亦搜访之未周乎?

  ○《晞发集》十卷(明刊本)

  明万历戊午郭鸣琳刊本,徐■〈火勃〉所辑。前八卷为皋羽本书,九、十两卷为《附录》。按《四库》著录为平湖陆大业本,则有《遗集》二卷,《遗集补》一卷,此本无之。意陆氏所据为弘治间储巏刊本,故以其所遗别为两书,此本已汇入八卷中。徐兴公以博洽名一世,又与皋羽同郡,其所订当不至大谬,惜筐中无陆本,不得一互校之也。

  ○《静修先生文集》三十卷(《丁亥集》五卷《附录》三卷《樵庵词》一卷《遗文》、《遗诗》各六卷、《拾遗》七卷《续》三卷)

  明弘治乙丑庐州府同知崔嵩刊,有后跋,称从蜀本录出,而次第则从元本。盖以蜀本将各集汇并,失静修本意,故仍从元本,以《丁亥集》为首卷也。每集首行题下著“保定崔嵩校正”。《附录》,房山贾彝编。《续集》题“后学杨俊民裒录”。崔跋又称“元本乃其门人真定安熙所订,最为谨切”。

  ○《吴渊颖集》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嘉靖元年刊本。首有祝銮序,盖刊于杭州者。此在卓氏刊本之先,又系以宋写本覆刻,殊为精雅,而传世颇少,因录之。胡翰《序》(至正十二年。)

  刘基《序》

  胡助《序》

  男吴士谔《跋》。《跋》后题“金华后学宋誊写”。

  ○《新芳萨天锡杂诗钞选藁全集》一册

  日本明历三年刊本。按:天锡《雁门集》本八卷,汲古刊本并为三卷,《集外诗》一卷,有自序及干文传序。此本无序,诗后附文七首,皆为缁流所作。据《标目》称为“《妙选藁》”,则非“全集”也。然验其板式,的为从元椠重刊,惜箧中无《雁门集》,未得一校之。

  ○《犁眉公集》五卷(明初刊本)

  明刘基撰。无序、跋、目录。按基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二卷,《春秋明经》二卷,《犁眉公集》五卷,各自为书。成化中,戴■〈既上魚下〉等始合为《诚意伯文集》二十卷,而各集别行本遂微。此五卷,首杂文、次乐府、次诗,犹为原刊。《提要》称此集为“二卷”者,亦误也。世传基《推碑图》等书,神怪谬妄,不可穷诘。然观此集第三篇《谢恩表》中有云:“基一介愚庸,生长南裔,拙无知,其能识主于未发之先者,亦犹巢鹊之知太岁,园葵之企太阳”。又云:“至于仰观乾象,言或有验者”云云。是基本深明术数占验之学,宜乎后之方技家多所依托也。

  ○《皇甫司勋集》六十卷(明万历乙亥刊本)

  首有顾存仁、范惟一、刘凤、黄文禄等序,并有自识《集原》一首。《司勋集》,《四库》虽著录,而世罕传本,此犹原刻初印本,著之。

  ○《朝鲜赋》一卷(朝鲜刊本)

  明董越撰。弘治九年,越以右庶子兼翰林侍讲使朝鲜,归而为此赋。初刻于江西泰和,此为朝鲜太斗南重刻者。所载山川风土颇略,文辞亦质实有馀环丽不足。然越留其国仅浃月,宜其不能赅备。且采风问俗,意存徵实,固有资于考核,正不必以《三都》、《两京》相夸拟也。

  ●日本访书志卷十五

  ○《大藏经》五千七百四十卷(宋椠本)

  宋理宋嘉熙三年安吉思溪法宝资福禅寺所刊。是《经》日本有两部,一藏近江国菅山寺,一藏山城国天安寺,此即天安寺本也。自“天”字起至“最”字止,凡五千七百四十卷,间有钞补,系元禄九年以菅山寺本照录重修,不知何时又缺六百馀卷。余在日本,有书估为言欲求售之状,适黎星使方购佛书,即嘱余与议之,价三千元,以七百元作定金立约,期三月付书。及逾期而书不至,星使不能待,以千元购定日本翻明本。久之书至,星使以过期不受,欲索还定金,书估不肯退书,难以口舌争。星使又不欲以购书事起公牍,嘱余受之,而先支薪俸以偿。余以此书宋刻,中土久无传本,明刊南、北《藏》本,兵燹后亦十不存一,况明本鲁鱼豕亥不可枚举,得此以订讹锄谬,不可谓非鸿宝,乃忍痛受之。缺卷非无别本钞补,以费繁而止。且此书之可贵,以宋刻故也。书至六七千卷,时至六七百年,安能保其毫无残阙,此在真知笃好者,固不必徇俗人之见以不全为恨也。

  ○高丽刊本《大藏经》六千四百六十七卷

  今藏日本东京三缘山增上寺。当宋至道间,高丽国王以其国前本、国后本、中本、丹本、东本、北本、旧宋本饬诸大德校正刊行。日本旧有二部,一建仁寺本,为永嵩禅师由高丽赍归,天保八年九月廿六日毁于火,今仅存四十九卷。一为大和国忍辱山圆成寺所藏,系后土御门天皇文明年间寺主荣弘所请,庆长十四年大将军德川家康移贮增上寺,偿以食邑百五十石,即今本也。余尝就三缘山寺中见之,字大如钱,纸坚白,摺叠式,校宋、元《藏》篇幅稍大,其中多宋、元、明《藏》所不载者。而希龄《续一切经音义》十卷,慧琳《一切经音义》百卷,尤为特出至宝。黎星使尝使人以西法照出拟刻,卒未就也。今列其为宋、元、明《藏》所不载诸经目于左。

  高丽《藏经》所有、宋元明《藏经》所无者:

  《须摩提经》一卷(“服”函内),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般舟三昧经》一卷(“代”函内),后汉支娄迦谶译。

  《阿弥陀佛说咒》一卷(“鞠”函内),失译。

  《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鞠”函内),宋先公译。

  《佛说申日经》一卷(“敢”函内),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枯树经》一卷(若”函内),失译。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一卷(“若”函内),附《西晋录》。

  《佛说受新岁经》一卷(“竟”函内),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户”函内),宋法贤译。

  《难你计湿■〈口縛〉啰天说支轮经》一卷(“兵”函内),宋法贤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磻”函内),唐法月重译。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曲”函内),唐不空译。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阜”函内),唐不空译。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一卷(“微”函内),唐不空译。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一卷(“旦”函内),唐不空译。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荼罗品》一卷(“孰”函内),唐不空译。

  《修习般若波罗密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一卷(“营”函内),唐不空译。

  《观自在大悲成就瑜伽华部念诵法门》一卷(“营”函内),唐不空译。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一卷(“桓”函内),唐般若共利言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桓”函内),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佛说回向轮经》一卷(“合”函内),唐尸罗达摩译。

  《佛说十地经》九卷(“合”函内),唐尸罗达摩译。

  《佛说十力经》一卷(“合”函内),唐勿提提犀鱼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十八卷(“济”、“弱”函内),唐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四卷(“绮”函内),唐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绮”函内),唐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一卷(“绮”函内),唐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一卷(“绮”函内),唐义净译。

  《佛说佛名经》三十卷(“宁”、“晋”、“楚”函内),失译。

  《佛说胜义空经》一卷(“驰”函内),宋施护等译。

  《佛说随勇尊者经》一卷(“驰”函内),宋施护等译。

  《佛说佛十力经》一卷(“驰”函内),宋施护等译。

  《佛说清净心经》一卷(“驰”函内),宋施护等译。

  《金色童子因缘经》十二卷(“郡”函内),宋惟净等译。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密多经》四卷(“秦”函内),宋惟净等译。

  《六趣轮回经》一卷(“亭”函内),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亭”函内),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

  《诸法集要经》十卷(“雁”函内),观无畏尊者集,宋日称等译。

  《福盖正行所集经》十二卷(“门”函内),龙树菩萨集,宋日称等译。

  《父子合集经》二十卷(“紫”、“塞”函内),宋日称等译。

  《大藏经》未收古经目录:

  余在日本所得古钞佛经,不下六七百卷,其中有唐人书写者,有日本人传录者,工拙不一,而时有出于高丽《藏》、宋《藏》、元明《藏》之外。有岛田蕃根者,笃好佛书,为言此皆其国入唐求法僧所赍回者。会其国集股印《大藏经》,并借余所得本校补,因以知宋、元、明《大藏》不收之目,今列于左。

  《受五戒八戒文》一卷,唐不空译。

  《菩提心义》一卷,唐不空译。

  《无畏三藏禅要》一卷,唐善无畏造。

  《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一卷,唐菩提金刚译。

  《供养仪式》一卷,唐菩提金刚译。

  《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唐善无畏、一行同译。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三卷,唐般若译。

  《金刚顶瑜伽格述三十七尊心要》一卷,唐不空译。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

  《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一卷,唐一行述。

  《施八方天仪则》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阿阇梨述。

  《坚牢地天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

  《新集浴像仪轨》一卷,唐慧琳述。

  《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一卷,唐慧琳述。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一卷,唐慧琳述。

  《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标帜曼荼罗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

  《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一卷,唐善无畏译。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二卷,唐善无畏译。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一卷,唐善无畏译。

  《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地藏菩萨仪轨》一卷,唐轮婆迦罗译。

  《都表如意摩尼转轮圣王次第念诵秘密最要略法》一卷,解说师子译。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三卷,唐不空译。

  《佛说无量寿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罗金刚念诵瑜珈仪轨法》一卷,唐金刚智译。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一卷,唐金刚智译。

  《佛说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一卷,唐金刚智译。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一卷,唐不空译。

  《摩利支天一印法》一卷,唐不空译。

  《阿吒薄拘付嘱咒》一卷,唐不空译。

  《焰罗王供行法次第》一卷,唐阿谟伽撰。

  《何耶揭唎婆像法》一卷,唐阿谟伽撰。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一卷,唐阿谟伽撰。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一卷,唐不空译。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一卷,伽梵达摩译。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伽梵达摩译。

  《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瑜珈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火吽轨别录》一卷,唐不空译。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宿曜仪轨》一卷,唐一行撰。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一卷,唐不空译。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

  《法华十罗刹法》一卷,唐不空译。

  《深沙大将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一卷,唐不空译。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一卷,唐不空译。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一卷,唐不空译。

  《摩诃吠室罗末那野提婆喝升陀罗尼仪轨》一卷,唐般若斫羯罗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一卷,唐不空译。

  《使咒法经》一卷,菩提留支译。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并咒印》一卷,唐不空译。

  《梵天择地法》一卷,唐不空译。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一卷,唐慧琳译。

  《释迦牟尼佛成道在菩提树降魔赞》一卷,唐不空译。

  《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一卷,唐般若译。

  《悉昙字记》一卷,唐智广译。

  《木槵经》一卷,唐不空译。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一卷,中天竺菩萨■〈口栗〉使译。

  《大随求八印》一卷,宗叡传。

  《总释陀罗尼义赞》一卷,唐不空解译。

  《十八契印》一卷,唐慧果译。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一卷,达磨栖那译。

  《尊胜佛顶修瑜珈法轨仪》二卷,唐善无畏译。

  《释迦文尼佛金刚一乘修行仪轨法品》一卷,唐善无畏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一卷,唐不空译。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一卷,唐不空译。

  《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述。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述。

  《火■〈合牛〉供养仪轨》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述。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一卷,翻经院阿阇梨述。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一卷,唐金刚智译。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一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一卷,唐不空译。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唐金刚智译。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大日如来剑印》一卷,唐不空译。

  《阿阇梨大曼荼攞灌顶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仪轨音义》一卷,唐不空译。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

  《佛说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一卷,唐金刚智译。

  《常晓和尚请来目录》三卷,唐金刚智译。

  《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一卷,宗叡和尚。

  《灵严圆行和尚请来目录》一卷,宗叡和尚。

  《惠运禅师请来教法目录》一卷,宗叡和尚。

  《大使咒法经》一卷,唐菩提流支译。

  《圣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验供养念诵仪轨法品》二卷,唐不空译。

  《佛说不空羂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师子国阿目佉译。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二卷,唐菩提流志译。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一卷,唐善无畏译。

  《七俱胝独部法》一卷,唐善无畏译。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一卷,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一卷,唐不空译。

  《蕤呬耶经》三卷,唐不空译。

  《佛说毗奈耶经》一卷,唐不空译。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华严经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一卷,唐不空译。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陀罗尼》一卷,唐实又难陀译。

  《如意轮菩萨观门义注秘诀》一卷,唐不空译。

  《文殊灭淫欲我慢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三卷,唐善无畏译。

  《伽驮金刚真言》一卷,失译。

  《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一卷,唐善无畏译。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一卷,三味苏■〈口縛〉罗译。

  《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

  《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一卷,唐金刚智。

  《青龙寺轨记》一卷,唐金刚智。

  《胜军不动明玉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一卷,唐不空、天竺遍智集。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一卷,唐金刚智。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一卷,唐不空译。

  《毗沙门仪轨》一卷,唐不空译。

  《贤劫十六尊》一卷,唐不空译。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一卷,唐善无畏译。

  《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悉天形像品仪轨》一卷,憬瑟撰。

  《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一卷,含光记。

  《大黑天神法》一卷,嘉祥寺神恺记。

  《十二天供仪轨》一卷,嘉祥寺神恺记。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唐金刚智译。

  《七曜攘灾决》一卷,西天竺金俱吒撰。

  《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唐一行撰。

  《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唐一行撰。

  《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一卷,婆罗门僧。

  《梵天火罗九曜》一卷,唐一行述。

  《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华胎藏海会悲生曼荼攞广大念诵仪轨供养方便会》,唐输婆迦罗译。

  《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三卷,唐输婆迦罗译。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二卷,玄法寺法全集。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珈》三卷,青龙寺法全集。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

  附《不思议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日本享保刊本)

  唐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奉敕撰。其书体例,一同释智升《开元释教录》,而下止于贞元十六年,凡加一百三十九部,三百四十二卷,亦多有订定《开元录》者。此书宋、元,明南、北《藏》,皆不载。此本为日本享保十六年书坊所刊,卷后多署“丙午岁”或署“丁未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前有高野山释妙端序,称此本得之《高丽藏》,粤山释迦文院又以其国秘书本及《开元录》、《梁高僧传》等书校之,题于书楣,而圈记其下。余按此本讹谬满纸,尚多未校者,或妙端校后又为刻梓所误,未暇重校与?余初以为校书圈记始自阮文达之刊十行本《十三经》,今此本刊于享保十六年,当我中国雍正九年,而已有圈记,岂暗合与?抑别有前规与?记之以俟博雅。

  原序  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

  谨按,《旧录》云:“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合理,金(疑‘经’字)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但以法门幽邃,化纲恢弘,前后翻传,年移代谢,屡经散灭,卷轴参差。复有异人,时增伪妄,致令混杂,难究踪由。是以先德儒贤,制斯条录,今其存者,殆六七家。然犹未极根源,尚多疏阙。升以庸浅,久事披寻,参练异同,指陈臧否,成兹部帙,庶免乘违。幸诸哲人,俯共详览。今观先觉所撰,冠绝群英,伏从庚午以来,增七十祀,三藏继踵,于今四朝。圣上钦明,翻译相次。一百馀部,《经》、《律》特明,累降鸿私,许令修述。圆照等才智短浅,思不延文。祗奉皇恩,俯仰恭命。今所详者,约以类分,随三藏文相次附入。自惟以索继组,以砾次金,疑则阙之,以俟来哲也。

  ●日本访书志卷十六

  ○《续高僧传》四十卷(宋刊摺子本)

  唐释道宣撰。始于梁初,终唐贞观十九年。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分为十例。其书叙述典雅,几于萧子显、李百药之笔。按《四库书目》仅载释赞宁《宋高僧传》及《僧宝传》。近时潘氏海山仙馆刻释慧皎《高僧传》,而此书仍沈霾于《释藏》中,未经表彰。此本亦宋嘉熙三年安吉州资福寺刊本,即南、北《藏》本所从出也。

  《续高僧传》序  唐释道宣撰(此在第二行)

  原夫至道绝言,非言何以范世;言惟引行,即行而乃极言。是以布五位以擢圣贤,表四依以承人法。龙图成大《易》之渐,龟章启彝伦之用。逮于素王继辙,前修举其四科,班生著词,后进弘其九等。皆所谓化导之恒规,言行之权致者也。惟夫大觉之照临也,化敷西壤,迹绍东川。喻中古而弥新,历诸华而转盛。虽复应移存没,法被浇淳;斯乃利见之康庄,缺有之弘略。故使体道钦风之士,激扬影响之宾,会正解而树言,扣玄机而即号;并德充宇宙,神冠幽明。像设焕乎丹青,智则光乎缁素。固以详诸经部,诚未缵其科条。窃以葱河界于剡洲,风俗分于唐梵。华胥撰列,非圣不据,其篇则二十四,依付法之传是也。神州所纪,贤愚杂其题引,则六代所详群录是也。然则统斯大抵,精会所归,莫不振发蒙心,网罗正理。俾夫骀足九达,遗综望而可寻;徇目四驰,高山委而仰止。昔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写《名僧传》,会稽释惠皎撰《高僧传》,创发异部,品藻恒流,详核可观,华质有据。而缉裒吴越,叙略魏燕,良以博观未周,故得随闻成彩。加以有梁之盛,明德云繁,薄传三五,数非通敏。斯则同世相侮,事积由来。中原隐括,未传简录,时无雅赡,谁为补之?致使历代高风,飒焉终古。余青襟之岁,有顾斯文,祖习乃存,经纶攸阙。是用凭诸名器,伫对杀青。而情计栖遑,各师偏竞,逖听成简,载纪相寻,而物忌先鸣,藏舟遽往,徒悬积抱,终掷光阴。敢以不才,辄陈笔记,引疏闻见,即事编韦,谅得列代因之,更为冠冕。自汉明梦日之后,梁武光有以前,代别释门,咸流传史。考酌资其故实,删定节其先闻。遂得类续前驱,昌言大宝。季世情絷,量重声华,至于鸠聚风猷,略无继绪。惟隋初沙门魏郡释灵裕仪表《缀述》,有意弘方,撰《十德记》一卷,偏叙昭玄师保,未粤广嗣通宗。馀则孤起支文,薄言行状,终未驰高观,可为长太息矣。故使霑预染毫之客,莫不望崖而戾止,固其然乎!今余所撰,恐坠接前绪,故不获已而陈。或博谘先达,可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雠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言约繁简,事通野素。足使绍胤前良,允师听。始■〈山巨〉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包括岳渎,历访华夷。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序而申之,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解义”、三曰“习禅”、四曰“明律”、五曰“护法”、六曰“感通”、七曰“遗身”、八曰“读诵”、九曰“兴福”、十曰“杂科”。凡此十条,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随篇拟伦。自前传所叙,通例已颁。回互抑扬,寔遵弘捡。且夫经导两术,掩映于嘉苗;“护法”一科,网维于正网。必附诸傅述,知何续而非功,取其拔滞开元,固可标于等级。馀则随善立目,不竞时须。布教摄于物情,为要解纷静节,总归于末第区别世务者也。至于韬光崇岳,朝宗百灵,秀气逸于山河,贞概销于林薄。致有声喧玄谷,神凝紫烟,高谢于松乔,俯眄于穷辙,斯皆具诸别纪,抑可言乎!或复匿迹城闉,陆沈浮俗,盛业可列,而吹嘘罕遇。故集见绩风素,且树十科,结成三袠,号曰《续高僧传》。若夫搜擢源派,剖析宪章,粗识今词,琢磨行业,则备于复论,更议而引之。必事接恒篇,终成词费,则削同前传,犹恨逮于末法。世挺知名之僧,未觌嘉猷,有沦典藉,庶将来同好,又尘斯意焉。(按此序孙渊如《续古文苑》不载,则知孙亦未见此书。)

  ○《释氏要览》三卷(日本刊本)

  宋释道诚撰。首崔育林序,次自序,即为卷上之首,犹是古式。末有□随后序。凡分二十七门,皆解释经论名义,诚读内典之宝筏也。较之《翻释名义》尤为揭要,顾彼教中亦罕著录。此本为日本翻雕,末有“前川茂右衙门尉开板”字样,相其字体,当是三百年前之物。

  ○《感山云卧纪谈》上卷、附《云卧庵主书》一卷(日本贞和仿宋刻)

  宋释晓莹撰。首有自序,末附晓莹与遁庵《无言书》一通,凡数千言。下卷末题:“贞和丙戌三月吉日沙门明起舍财命工镂梓流通,板留平岳自快庵中。”云云。按:晓莹有《罗湖野录》,《四库》著录,余亦得其本,书成于绍兴乙亥。此本自序不署年月,考其与遁庵《无言书》中:“淳熙戊戌冬以徒弟隶名感山小寺而居焉。”则此本成于淳熙以后。其书体例与《罗湖野录》同,多载遗文遗事,有资于考证。盖晓莹固高僧,以词翰著者,非如他人语录,第逞机锋语也。

  《感山云卧纪谈》

  始余出自南闽,远归江表,分甘与草木俱腐,诛茆城山,以尚书孙公仲益所书“云卧庵”字而揭焉。公又以诗见寄,有“身世两相违,云闲卧不飞”之句,盖知予者也。山顶高寒,非老者所宜。八见青黄,病随日生,繇是徙居曲江之感山。年运既往,与世日益疏阔,顺时制宜,以待溘然。或逃可畏之暑于松坞,或暴可爱之日于茆薝。身闲无事,遇宾朋过访,无藉口则以畴昔所见所闻,公卿宿衲遗言逸迹,举而资乎物外谈笑之乐。不谓二三子剽闻而耳亦熟矣。遂相与记诸,以《云卧纪谈》名之。然余所谈,未必世之贤者以为善,令会粹成编,无乃重予之过欤?若夫文字性空,言语道断,以予终日谈为未尝谈,则庶几焉。云卧庵老僧自序。

  ○《人天宝鉴》(并前、后序文八十四叶。日本仿宋刻,无年月)

  宋释昙秀撰。首有刘棐序,次自序,末有绍定庚寅释师□、释妙堪跋。其书裒载历代高僧逸事遗言,每条之下注引书名,颇为博洽,其大旨具于自序中。

  是集皆佛氏妙药救世之书也,能令病者服之即愈;至有盲、聋、喑、跛之徒,亦得除瘥。四明道人秀公久历湖海,此药备尝,无不应验,宜乎刊行以寿后世,故余乐为之序。绍定庚寅六月望日兰廷刘棐。

  《人天宝鉴》序

  窃闻先德有善不能昭昭于世者,后学之过也。如三教古德于佛法中,有一言一行,虽载之碑传实录及诸遗编,而散在四方,不能周知遍览,于是潜德或几无闻。愚尝出处丛林,或得之尊宿提倡,或访求采摭,凡可以激发志气,垂鉴于世者,辄随而录之,总数百段,目曰《人天宝鉴》。不复铨柬人品,条次先后,拟大慧《正法眼藏》之类。且昔之禅者,未始不以教律为务;宗教律者,未始不以禅为务。至于儒、老家学者,亦未始不相得而彻证之;非如今日专一门、擅一美,互相诋訾,如水火不相入。噫!古者之行非难行也,人自菲薄,以谓古人不可及尔。殊不知古人犹今之人也,能自奋志于其间,则与古人何别。今刊其书广其说,欲示后世学者知有前辈典刑,咸至于道而已,高明毋诮焉。绍定三年结制日四明沙门昙秀序。

  ○《无文印》二十卷(宋咸淳九年癸酉刊本,附《语录》一册,杉本仲温藏本)

  宋释无文撰,凡诗二卷,文十八卷。首有李之极序。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雕刻精良。无文与当时名流相唱和,故其诗文皆无蔬笋气。文尤简质有法,在宋僧中固应树一帜也。

  “道以忘言为妙,以有言为赘”,其说似矣,而实未也。吾圣人六经,如杲日行空,万古洞然。使夫子尽遂其无言之欲,则民到于今,不胥为夷狄禽兽者,伊谁之赐?浮屠之学虽不若是,然既曰“空诸所有”,又曰“不实诸所无”,则泥于“有”、“无”之间者皆非也。东湖无文师方弱冠,天资颖脱,出语辄惊人。坐白鹿讲下,师事晦静汤先生,雅见赏异。一再战艺不偶,即弃去,从竺乾氏游。异时诸方丛席号大尊宿者,一见辄器之,必以翰墨相位置,无文自是始不能无文矣。岁滋久,知滋多,应酬滋兹夥,中年病眩,犹信口命侍僧执笔以书,为语皆刻厉警特,师不自知其为工否也。辛未二月示寂。后其徒惟康梓《遗稿》二十卷,请于常所来往之有气力得位者,助而刊之,嘱予为序。予家番,与师游最后而语最合。于康之请不复辞,又怪世之不知师者,疑其于言语文字为详,是殆见其善者机耳。故曰: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语默不论也,多寡不论也。师长于文,而自号“无文”,则世之疑之者浅之为丈夫矣。癸酉长至日李之极序。

  仲颖序(癸酉秋。此在《语录》册首。)

  普度跋(咸淳九年。此在《语录》后。)

  ○《禅苑蒙求》三卷(宽文九年刊本)

  金少林寺僧志明撰,仿李翰《蒙求》之体,以隶释氏典故;燕京万寿寺僧无诤、德谏为之注。大抵出于《五灯会元》者十之七、八,间有不知所出者。属对虽未工,诚彼教中之记事珠也。

  按《明藏》目录不载此书,当时或以为初学所设不录,或以未见其本不录。此本镌刻尚有古式,当原于金本,亦内典逸书之一种也。

  原序  燕京大万寿寺无诤、德谏注。少林乐真子志明撰。

  嵩山少林错庵志明禅师,字伯昏,雅号乐真子。安州郝氏子。性忽绳墨,外简朴而内精敏,始为糠禅四祖作《贯花标月集》,有洁首座者激砺,乃薙发,师香林净公受具。日夕咨参咨扣胜静普之室,后彻证于东林。尝悬木槌拭手,谓之“槌巾”。拄一拐,去留自适,人莫能亲之。东林迁超化,众请补少林,师打筹自誓,长歌而去。歌曰:“五乳峰前飰店开,馒头如斗饼如筛。洛阳城里多檀信,坠珥遗簪竟作斋。穷跛子,淡渊才,老来因甚舞三台。拄筇径上嵩阳道,笑指青山皈去来”。挽留不可,诸方咸仰其高致。

  雪堂和尚注《禅苑瑶林》引

  五万松老师以无上机读尽天下书,尝谓余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子之云,良有以也。嗣子雪堂谏公和尚以玉溪老取乐真《禅苑瑶林》欲板行之,公为之注释焉,几六万言。或者恠其繁,以师言告之。公喝云:“东风吹落杏花枝,个里红香在何处?”乙卯年二月二日龙山居士雁门吕伯鲲夫书。

  《禅苑蒙求》,错庵所制。错庵者,即比丘中李翰、王令也。此书贯串二千言,发明五百事,其言辨而载,其学■〈氵囦〉而博,可以为《禅门节事法海》联题。使后学省十载之劳,成半《藏》之记,公慈悲足见以夫。错庵谓:谁乃不搽红纷拂袖于小林者也?正大乙酉腊前五百。友人幅巾男子樗轩居士题后。

  《禅苑蒙求》引

  乐真禅师为初机后学而设也。师以正法眼作文字禅,骈以对偶,谐以韵语,凡五百馀则,以使学者观览。予且读且笑曰:“师把定要津,不通凡圣,何区区乎!此书无乃为蛇画足耶?”师曰:“子言诚是。虽然,童稚无识,未能参叩,使成诵在口,粗知问津,则吾此书不为无助。譬犹教■〈土孛〉雷大使作舞,虽非本色,且要儿孙不坠素业耳”。于是笑谢而为引。时正大三年正月廿六日闲居士书。

  ○《碧岩录》十卷(元刊本)

  卷首题“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第一”,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书首有封面,记刊板缘起,边格外标“杭州北桥北街东中张氏书隐印行”。每卷后均有张氏木记,或详或略,或篆隶或行草。

  比丘普照《序》(建炎戊申)。

  方回《序》(大德四年)。

  三教老人《序》(大德甲辰)。

  周弛《序》(大德九年。以上四通在卷首。)

  关友《后序》(宣和乙巳)。

  比丘净日《后序》(大德壬寅)。

  比丘希陵《后序》(延祐丁巳。○以上三通在卷末。又有一通存二页,脱末一叶,不知何人所作。)

  ○《须赖王经》一卷(唐钞卷子本)

  共十九纸,每纸二十七行,末一纸八行,共四百九十四行。末署“延历十六年六月十一日右大臣藤原朝臣誓愿”,首尾完具,书法端雅。日本古写佛经虽多,如此卷者,实为罕觏。按延历十六年当中国唐德宗贞元十三年,日本左、右大臣之职,如中国左、右仆射。藤原为日本望族,朝臣又当明名相,详见《日本国史》。此卷盖其誓愿舍经,故记姓名、年月于卷末,非必其所手书者也。或疑此书即非朝臣,当是日本人之笔。余谓不然,按《日本书记》纪其国入唐求法僧不绝于道,释空海其最著者。其赍唐人写经度海,何止法显、宋云、玄奘千百辈。若天平十二年藤原皇后施舍《一切经》全部,至今卷子本往往见之,虽不题唐人年号,固可望而知也。(余所得经有题“乾宁元年”者。)藤原朝臣位长百寮,力能布施。当时所舍,必不止此一卷,今但存此耳。经末题识,笔势究与本经不同,其相似者,则风气使然,不独此卷尾效之也。且书之工不工,何分彼我。而余坚持此说者,日本当唐代所产纸质皆白麻,理松而文皱,今其国存释空海、小野道风、嵯峨天皇诸人书皆可证。此则黄麻坚韧与中土所存《郁单越经》(在中江李氏)、《转轮王经》(在福山王氏)纸质无二,则知此为唐人书无疑也。经生之笔,在当时不过佣书者流,未必与书家品骘。至今日则有极天下之选,尽一生之聪明才力,尚不能追其格度,古今人之不相及,所以有世道升降之慨也。

  此本首有“法隆寺”印记,日本古名刹也。大抵日本古籍多出于法隆寺、高山寺、金泽文库。附记之。

  ○《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唐钞本)

  日本古钞佛经虽多,然如此三卷首尾完具,实为仅见。或疑此类皆日本人书,未必千载遗翰墨采如新。余按其国史,遗唐之使不绝于道,其称圣僧空海者,亦入唐求法,归国所携,著为《赍来录》,手迹尚存。以余所见《文馆词林》有“神龙”之题(在柏木政矩家,)《华严义疏》载“光化”之号为余所得,更有北魏“元龟”(藏西京沙门彻定、)大齐“天统”(藏黑田忠直,)年世悠远,尤骇听闻。知数十首何啻白马千万,况黄麻坚韧,旧唯唐制。今中土所存,若《郁单》、《转轮》、《兜沙》、《灵飞》,皆硬黄卷轴,可对勘也。又时代稍降,格韵遂卑,宋之视唐,已分今古。(余得日本宋大观年间写经,遂远不及此。)乃地隔海峤,而谓指腕虽殊,神理不异,揆之于理,必不其然。今其书法与房山石刻,运笔结体,不爽毫发。则称为唐人之作,当非燕说。或又谓倭奴既购经于支那,则震旦之壁藏,当倍蓰于邪马,何以今日庋弆反多于中土?此未知彼国兵争,例不毁佛寺,千年古刹,崔巍相望,若东大寺、石佛寺、法隆寺,不惟大、小乘《律》牙签无恙,即九流四部,亦多出其中。且自达摩东迈,禅宗既盛,语录日增。《五灯》之书充栋,三藏之籍束阁。日本缁徒,虽亦染其流风,而机锋口舌,究为有间,梵筴经典,犹竞诵习。此又多亡少存之一端也。并志于此,以释来者之惑。

  ○《古钞王子安文》一卷(卷子本)

  古钞《王子安文》一卷,三十篇,皆序文,日本影照本,书记官岩谷修所赠。首尾无序、跋。森立之《访古志》所不载,惜当时未细询此本今藏何处。书法古雅,中间凡“天”、“地”、“日”、“月”等字,皆从武后之制,相其格韵,亦的是武后时人之笔。此三十篇中不无残缺,而今不传者凡十三篇,其十七篇皆见于《文苑英华》。异同之字千百计,大抵以此本为优,且有题目不符者,真希世珍也。

  目录

  《王勃于越州永兴县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文苑英华》作“《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

  《山家兴序》(《文苑英华》“家”作“亭”,误。)

  《秋日宴山庭序》(《文苑英华》作“《秋日宴季处士宅序》”。)

  《三■〈匚外出內〉上巳祓禊序》《春日序》(缺后半。)

  《秋日送沈大虞三入洛诗序》

  《秋日送王赞府兄弟赴任别序》(阙后半。)

  失题(缺前半。)

  《秋晚什邡西池宴饯九陇柳明府序》

  《上巳浮江燕序》

  《圣泉宴序》

  《江浦观鱼宴序》(缺后半。)

  《梓潼南江泛舟序》

  《饯宇文明府序》(《文苑英华》“饯”作“送”。)

  《仲氏宅宴序》(仅存末十字。)

  《夏日仙居观宴观序》(缺后半。)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阙后半。)

  《送劼赴太学序》(缺前半。)

  《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艹〈阝辛〉〉升华序》

  《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

  《新都县杨乾嘉池亭夜宴序》(《文苑英华》作“《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按:序文有“扬子云之故地”句,则非“越州”审矣,《英华》误。)

  《至真观夜宴序》

  《秋晚入洛毕公宅别道王宴序》(缺首尾。)

  《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缺前半。)

  《江宁县白下驿吴少府见饯序》(《文苑英华》作“《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

  《秋日登冶城北楼望白下序》

  《冬日送储三宴序》(缺后半。)

  失题(仅存末五字。)

  《春日送吕三储学士序》(缺后半。)

  此卷首尾无卷第,尾残缺。其第一首题王勃名,以下则不题名,似当时选录之本。然以勃一人之作,采取如此之多,则其书当盈千卷。考唐人选集唯《文馆词林》一千卷,而编录在显庆三年,非子安所及,抑唐人爱勃序文者钞之耶?疑不能明,记之以俟知者。(子安有《舟中篡序》五卷,然校此卷中文不尽舟中作,《滕王阁序》其一也。)今以逸文十三篇抄录于左,其他文十七篇异同,则别详《札记》。

  《春日序》

  夫五城高暎,飞碧玉之仙居;三山洞开,秀黄金之神阙。斯则旁稽凤册,闻礼制而空存;俯视至间,竟寂寮而无睹。况乎华阳旧壤,井络名都,城邑千仞,峰峦四绝。山开雁塔,还如玉名之台;水架螺宫,则似铜人之井。严君平之卜肆,里闬依然;扬子云之书台,烟霞犹在。虽英灵不嗣,何山川之壮丽焉。王明府气挺龙津,名高凤举。文词泉涌,秀天下之珪璋,儒雅风流,作人伦之师范。孟尝君之爱客,珠履交晋;宓子贱之调风,弦歌在听。则有蜀城僚佐,陪骋望于春郊;青溪逸人,奉淹留于芳阁。明明上宰,肃肃英贤,还起颍川之驾,重集华阴之市。于时岁游青道,景霁丹空。桃李明而野径春,藤萝暗而山门古。横琴对酒,陶潜彭泽之游;美儿多才,潘岳河阳之令。下官寒乡剑士,燕圀书生。怜风■〈匚外出內〉之气高,爱林泉之道长。(下阙。)

  《秋日送沈大虞三入洛诗序》

  夫鸟散背飞,尚有悲鸣之思;兽分驰鹜,犹怀狂顾之心。况在于人,能无别恨者也?虞公、沈子,道合姻连,同济巨川,俱欣利涉。天门大道,子则翻而入帝乡;睪泉下流,余乃漂泊而沈水圀。升降之仪有异,去留之路不同。嗟控睪之微躯,仰冲天之逸翮。相与隔千里,阴九关,后会不可期,倚伏安能测。是时也,赤熛云谢,白道爰开。潘子陈陈哀感之辰,宋生动悲伤之日。万物回薄,四野苍茫。云异色而伤远离,风杂响而飘别路。■〈匚外出內〉来日往,澄晚气于幽岩;景净天高,引秋阴于爽籁。此时握手,共对离樽,将以释慰于行前,用宴安于别后。命篇举酌,咸可赋诗。一字用探,四韵成作。

  《秋日送王赞府兄弟赴任别序》

  夫别也者,咸尔思于去留;将行矣,夫有怀情于忧喜。王赞府伯兄、仲弟,如埙如篪,匪二陆之可嘉,即三王之继体。长衢骋足,拔■〈艹乎〉杨眉;道泰官高,成荣下阙。

  《失题》

  山阳。我北君西,分歧临水。于时寒云凄怆,更有心愁;咽溜清冷,翻增气哽。听孤鸿而动思,怨别怨兮伤去生;闻唳鹤而惊魂,悲莫悲兮怆离绪。风烟冥寞,林薄苍茫。举目潸然,能无郁悒。■〈一上生下〉探一字,四韵成篇。

  《秋晚什邡西池宴饯九陇柳明府序》

  若夫春江千里,长减楚客之词;秋水百川,独肆冯号七 之赏。亦有拔兰花于溱洧,采莲叶于湘湖。亭皋丹桂之津,源水红桃之径。斯则龙堂贝阙,兴偶于琴樽,菌楫荷裳,事编于江汉。未有一同高选,神怡吏隐之间;三蜀良游,道胜浮沈之际。历秋风之极浦,下明月之幽潭。别锦帆于回汀,舣琼桡于曲屿。柳明府藉铜章之暇景,访道邻郊;窦明府锦化之馀闲,追欢妙境。司马少以阳池可作,具仙舟于南浦之前;下官以沟水难留,攀桂席于西津之曲。同声相应,共驻弦歌;同气相求,自欣兰蕙。琼卮列湛,玉俎骈芳。烟霞举而原野晴,鸿雁起而汀洲夕。苍苍葭荚,伤白露之迁时;淡淡波澜,喜青天之在瞩。既而云生歧路,雾黯他乡。空林暮景,连山寒色。转离舟于复溆,嘶挔骑于岩坰。故人易失,幽期难再。乘查可兴,与笔海而连涛;结网非遥,共词河而接浪。盍申文雅,式序良游。人赋一言,同载四韵。

  《圣泉宴序》

  玄武山趾有圣泉焉,浸淫滴沥,数百年矣。乘岩泌涌,接磴分流,沙堤石岸,成古人之遗迹也。若乃青蘋绿芰,紫苔苍藓,亦无乏焉。群公九牍务闲,江湖思远。寤寐寄托,淹留胜睪。既而冈峦却峙,荒壑前萦。丹■〈山上咢下〉万寻,碧潭千仞。松风唱晚,竹雾熏空,萧萧乎人间之难遇也。方欲以林壑为天属,以琴樽为日用。嗟乎!古今同游,方深川上之悲;少长齐游,且尽山阴之乐。盍题芳什,共写高怀。

  《江浦观鱼宴序》

  若夫办轻连蠒,澹洲为独往之宾;道寄虚舟,河洛有神仙之契。虽复胜逝长游,陵谷终移,而高范可追,波流未远。群公以十旬芳暇,候风景而延情;下官以千里薄游,历山川而缀赏。桃花引骑,还寻源水之蹊;桂叶浮舟,即在江潭之上。尔其崇澜带睪,巨浸浮天。绵玉甸而横流,指金台而委输。飞湍骤激,犹惊白鹭之涛;踧浪奔回,若赴黄牛之峡。于是分桂楫,动兰桡,啸渔子于平溪,引鲛人于洞穴。沙林石屿,环临翡翠之竿;琼辖银钩,下映茱萸之(下阙)。

  《夏日仙居观宴序》

  咸亨二年四月孟夏,龙集丹纯,兔躔朱陆。时属陆沈,润褰恒雨。九陇县今河东柳易。式嵇彝典,历祷名山。爰升白鹿之峰,伫降玄虬之液。杨法师以烟霞胜集,谐远契于词场;下官以书札小能,叙高情于祭牍。羞蕙叶,奠兰英,舞阕哥终,云飞雨骤。灵机密迩,景(下阙)。

  《至真观夜宴序》

  若夫玉台金阙,玄都紫府,旷哉邈乎,非流俗所诣,而群英在焉。乃相与造处之宫,游□萍之野,弃置烦杂,栖迟道性。陶然不知宇宙之为大也。岂直坐谈风月,行乐琴樽而已哉!仰观千载,亦各一时。

  《秋日登治城北楼望白下序》

  仆不才,怀古人之士也。岘山南望,恨元恺之途穷;禹穴东寻,悲子长之兴狭。徘徊野泽,散诞陂湖。思假俊翮而游五都,愿乘长风而眺万里。佳辰可遇,属楼雉之中天;良愿果谐,偶琴樽之暇日。携胜友,陟崇隅,白云展面,青山在目。南驰涨海,北控淮潮。楚山纷列,吴江浩旷。川原何有,紫盖黄旗之旧墟;城阙何年,晋宋齐梁之故迹。时非月是,物在人亡。灌莽积而苍烟平,风涛阴而翠霞晚。关山牢落,壮宇宙之时康;井邑萧条,觉衣冠之气尽。秋深望彻,景极情盘。俯万古于三休,穷九垓于一息。思欲校良游于日下,贾逸气于云端;引江山使就目,驱烟霞以纵赏。生涯讵几,此念何期?洒绝翰而临清风,留芳樽而待明月。俱题四韵,不亦可乎?人赋一言,其词云尔。

  《冬日送储三宴序》

  储学士东南之美,江汉之灵。凌翰圃而横飞,入词场而独步。风期暗合,即为生死之交;道德悬符,唯恨相知之晚。下官《太玄》尚白,其心如丹。将忠信以待宾朋,用烟霞以付朝夕。自非琴书,好事文笔,深知口若雌黄,人同水镜。亦未与谈今古,尽胸怀。对山川之风日,荡羁旅之愁思。此君邂逅相遇,适我愿耳。樽酒不空,吾无忧矣。方欣握手,遽惨分歧。觉岁寒之相催,悲聚散之无定。是时也,池亭积雪,草树下阙。

  《失题》

  人,皆成四韵。

  《春日送吕三储学士序》

  宇宙之风月旷矣,川岳之烟云多矣。其有徒开七窍,枉滞百年,弃光景若埃尘,贱琴书同粪土,言不及义,动非合礼。若使周、孔为文章之法吏,比屋可以行诛;嵇、阮为林壑之士师,破家不容其罪。至若神高方外,志大寰中,诗酒以洗涤胸襟,池亭以导扬耳目,超然自是,散若有馀。义合则交疏而吐诚,言忘则道存而目击。二三君子,当仁不让。并高情朗俊,逸调疏闲,杞梓森罗,琳琅叠彩。崩云垂露之健笔,吞蛟吐凤之奇文。颜、谢可以执鞭,应、徐自然衔璧。下官栖遑失路,怀抱沈愁。暂辞野鹤之群,来厕真龙之友。不期而会,甘申羁旅之心;握手言离,更切依然之思。于时风雨如晦,花柳含春,雕梁看紫燕双飞,乔木听黄莺杂啭。殷忧别思。

  日本访书志